11月25日,由我院内镜科中标并主编的吉林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消化内镜诊疗学》正式出版了。它是内镜科全体教师和医护人员汗水的结晶。这一刻,泪水模糊了参与者的双眼。
主编吉林大学规划教材,是每一个吉林大学教师和学人梦想。它既代表着中标科室自身教学实力,也代表着吉林大学对中标科室在这一专业领域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吉林大学内窥镜技术课程在卫生部要求下于2009年正式开设,全国其他院校也大抵如此,比其他专业起步晚,还没有给医学生使用的规划教材,只有给专职内镜医生使用的论著,内容深奥很难提供给医学生使用。为避免学生由于没有教材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和平面化,2009年,我院内镜科全体教师在科教小组组长宋莹的带领下,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国内外内镜专家的观点及经验,编写了第一版《消化内镜诊疗学》(校内试用教材)。由于时间仓促,这本教材比较粗糙,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学生使用时不易理解,对学生的帮助有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2010年我们对教材进行改版,不但在教材中插入手绘模拟图,还在教材的最后几页配发了内镜诊疗图片,作为第二版试用教材。2012年,在充分总结前两版试用教材的基础上,正式出版了《消化内镜诊疗学》(供临床研究生使用),该书集中体现了我科的技术精华和经验总结,全部使用具有我科自主产权的内镜诊疗图片,补充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观点,每章给出知识重点和相关思考题,使之更加符合教材的特点,获得了七年制医学生的广泛好评。今年初春,吉林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招标正式启动,明确要求内窥镜技术招标立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的《内窥镜学》和我院内镜科的《消化内镜诊疗学》参与竞标,经过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专家集体投票表决,我院内镜科以较大优势,获得了吉林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内窥镜技术)的独立主编权!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它证明了我院内镜科再次崛起,证明了我院内镜科重新回到吉林省三甲医院的第一集团。
遥想当年,曾经有过辉煌历史、全省一流的白求恩医大二院内镜室,不经意间,竟沦落成一个医疗水平不如二级医院内镜科的三流科室,一个被同行嘲笑的饭后谈资。铝合金分隔的一胃一肠两间普通诊室,两台主机,两条胃镜,两条肠镜,绝望而又无奈的三名医生二名护士,心惊胆战的唯一治疗项目“息肉切除”,平均月收入十万元,凶神恶煞又满脸鄙夷的检查者……。林林总总,标志着内镜科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人人视为包袱的“负翁”。
内镜科真的不可救药了吗?当时还是党委书记、副院长的张兴义苦苦思索着这一课题。调研多个三甲医院后他发现,没有一家医院存在我院这一奇怪现状,人家全部都是人丁兴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他决心改革。面对如果失败谁来负责,他坚定地回答:给我几个月的时间,我相信,选好人,把好关,走对路,内镜室一定会有好的转变。真失败了,我负责。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自2008年到现在,一转眼五年过去了。内镜科经过三次扩建,目前拥有七间诊室,八台主机,二十一条胃镜,二十条肠镜,一条超声胃镜和一条十二指肠镜。朝气蓬勃的七名医生十二名护士,开展并完成了消化内镜全部常规及特殊治疗项目。消化内镜专有治疗名词渐次出现在我院消化内镜诊疗报告单上:EMR、ERCP、胰胆管结石切开取石术、胰胆管良恶性狭窄支架扩张术、经内镜平滑肌瘤剥离术、胃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及硬化术、食管良恶性狭窄支架扩张术、ESD……,展示着我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成长历程。医疗收入实现十数倍的增长,医疗环境和消杀水平得到了省、市、区各级疾控中心的一致认可。
作为三级甲等医院,高精尖技术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和下级医院争低端患者,既不符合科室的自身定位,也不符合国家将低端患者留在基层的总体要求。为了发展,更是为了生存,我科成立三个医疗组作为三把尖刀,在魏丽娟、李俊安、宋莹的带领下,分别指向粘膜及粘膜下疾病、ERCP相关技术、消化道出血及狭窄,攻克并掌握了消化内镜诊疗的全部高精尖技术,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骄傲和懒惰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两只拦路虎,不能正视自己,盲目自大最终导致一事无成。在兴奋的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知道和兄弟医院的差距,不放弃任何取长补短的机会。例如这次教材的编写,虽然我院内镜科获得了独立主编权,为了更好的、更大范围的使用该版教材,我们邀请了吉大一院、吉大三院内镜科参编,使吉林大学的内窥镜技术教学更加和谐,学生更加受益,印刷量更大,教材传播更远。
放弃小我,需要的是勇气。
放飞自己,需要的是实力。
内镜科,在全院各科室,尤其是在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的大力帮助下,已经从困境中崛起。(文/内镜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