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召开第四届教学委员会专题研讨会(暨线下第三次会议)。会上举行了第四届教学委员会委员聘书颁发仪式,副院长吴敏飞代表学院为张学文教授颁发主任委员聘书,主任委员张学文为全体副主任委员和委员颁发聘书。研讨会以“传承 、创新、发展 ”为主题,全体教学委员会成员及特邀学生代表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教学部主任包洪岩主持仪式。
委员王旻指出,当前外科学教学具有明显的智慧化特征,课程知识重点明确,并积极采用模拟培训等先进教学方法。然而,外科学思维的有效构建仍面临挑战,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存在障碍。同时,他明确指出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瓶颈问题,包括本科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毕业实习出勤率偏低、教学方法需进一步优化以及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等。此外,他还提出了对评估模式、激励政策以及教学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期望。
委员宋春莉提出的教学查房优化方案包括对带教教师团队的优化、教学查房模式的改革、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带教教师团队方面,重点选拔经验丰富且具备较强沟通能力的教师,并通过培训与考核来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同时强化其带教的责任感。在教学查房模式的改革方面,引入多种教学模式,实施多学科联合教学,并规范教学内容与流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则通过制定全面的评价表格,收集反馈信息以促进持续改进,并对表现优异者予以表彰和奖励。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提升其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
委员赵银龙提出了两种教学成果传承模式:一是持续的渐进式改革,二是教学理念的继承。这两种模式旨在继承和发扬学院多年积累的教学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以解决学院在教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挑战。同时,他还就学院未来教学工作的方向、审核评估以及认证迎检工作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委员赵昕提出教学工作要全面加大对教学特色、教学经验以及教改项目的总结与分享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热情积极性和参与广度,进一步增强三级学科的重视程度等。
委员范佳从理念方法、教师激励约束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指出了当前工作的瓶颈与痛点。同时提出为传承积淀成果,应加强教师培训与实行导师制,创新教学模式与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科研互动等。希望在未来工作中,构建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强化跨学科教学与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引进先进理念和标准。
委员赵劲松从如何鼓励热爱教学的教师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特别是如何激励年轻人参与教学工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同时提出教学模式改革的想法,建议将 OSCE 考核模式融入当前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委员黄萨提出在教学改革中要思考教师定位和如何发挥教师作用,打造我院特色教学团队,在传承和创新里悉心探究;在教学工作中,为教师增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增加激励政策;增设针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改革孵化项目、微观课题、教学大赛等。
委员王珺楠表示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整合优化资源、重视学生培养等,同时指出当前基层教研室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足,新入职教师适应难等方面仍需改善。提出在未来教学工作应强化课程思政,在应对教学审核评估和认证工作要更加严谨,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致力培养卓越人才。
委员王珂提出加强科研与教学融合度,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设立科研导向教学项目;细化奖励机制,设立教学奖励,提供资金支持;健全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加强制度建设与落实;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推动产学研合作;推动信息化建设,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推广数字化教学等。
副主任委员金珍婧表示“传承” 是医学教育基石,内科医学要传承前辈多方面品质,教学要注重结合与人文教育;“创新”是教学关键,要突破传统,利用技术构建平台,推行新模式,加强跨学科合作以贴近临床、符合需求;“发展” 是更高要求,以审核评估和认证为契机,剖析问题明确方向,在学科、师资、学生培养上发力,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培养有竞争力人才。
在全体教学委员发言结束后,2020级学生代表梁金铭与张子怡向本院的教学工作表达了最深切的谢意。他们表示,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通过毕业实习,获得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以及临床思维。他们承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勤奋的努力,回报学院的教育之恩,并致力于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主任委员张学文表示,希望教学委员会的全体委员能够齐心协力、凝聚智慧,共同造就卓越人才。他明确指出,教学改革应当紧紧围绕本科教育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来有序开展,要将重点聚焦于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并且要持之以恒地推进教育重点工作,为培养出高素质、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出色临床思维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副主任委员吴敏飞副院长指出,在未来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扎实有力推进教改项目;以医院政策为强大有力的引领导向,构建完善周全的教学机制和荣誉机制,竭尽全力培育卓越的优秀人才,全心全意悉心孵育出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注重教学管理人员和年轻人员的精心培养,大力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力度与深度,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监管与考核并重的原则;将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设定为坚定不移的根本目的,把提高教师的热情、积极性、配合度和参与度视为至关重要的有效手段,引领教学事业繁荣昌盛、蓬勃发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