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始建于1936年,前身为伪满新京特别市立医院,几经更迭,2000年,吉林大学与白求恩医科大学等五校合并,成立“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算管理、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临床学院,是集教学、医疗、科研、康复、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学院现开设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2024年新增临床医学(本研贯通,白求恩班)、临床医学(眼科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医学人才模式改革试点;临床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ESI排名进入全球1‰,并进入“人与动物共有医学交叉学科群”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PDCA模式为借鉴,贯彻落实OBE教育理念,构建由“三个系统”“七大要素”和“三个维度”组成的“三七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督导-评价-反馈-跟踪-整改”一体化闭环管理系统。
PART 01聚力提质增效,保障育人质量
1.完善标准,提质增效保障教学
学院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完善和修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形成上、中、下三册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制定院级规章制度42项,为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狠抓落实,校院协同监督运行
为保障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落实、落地,学院利用专家评价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生评价系统对“七大要素”,即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课程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教师团队建设、全过程考试考核、医学模拟教学、质量监控标准进行有效监测,在教学组织指挥、教学运行保障和教学质量改进“三大维度”方面重点保障。学院每学期开展理论授课教师遴选工作,邀请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校外专家进行盲审遴选,从而选拔最优秀的教师为学生开展理论授课;开展医学模拟教学准入工作四期,共建设模拟师资梯队200余人;开展教案评选工作,每年评审教案1000余份,推进充满设计的教案优化工作;2023-2024学年,开展7轮本科全覆盖式教育教学自评专项检查工作,并及时反馈整改,形成质量管理闭环,达成学校、学院双循环的良好生态。
▲学院定期开展全覆盖式教学档案检查
3.厚植情怀,实现质量自觉共识
学院引导全院教师树立“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创新引领、争创一流”的质量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柳克祥、院长秦彦国定期组织召开专题沟通会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并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引导全院教师投入教学。近年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等奖项,更加激励全体教师不断改革创新、追求卓越。
▲院党委书记柳克祥为本科生授课
▲院长秦彦国开展本科生听课评价
PART 02聚力师资培养,助力教师成长
1. 顶层设计,政策引领教师主动投入
学院探索教学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按照职称划分为领军、中坚以及新秀教师三个板块,对于每个板块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支持,实施目标管理制度,激励教师教学业绩产出;修订职称晋级教学业绩赋分项目和标准,在教学委员会以及教研室主任选聘中重点考核教师教学业绩,提升教学影响力;推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优秀教研室、教师团队奖励表彰方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教学论文投稿及版面费报销管理办法》等制度,充分激励和保障教师参与教学。
2. 汇聚英才,创新构建师资培养体系
▲学院“三六三”教师培养体系
学院全面整合师资资源,创新性地构建了“三六三”教师培养体系。通过探索打造三大资源平台、六大教学俱乐部、三大特色教师培训团队,推动学院教师持续探索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交叉以及成果孵育。依托该体系,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能效,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与素养。
3.资源建设,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推行“五个重点计划”,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题库建设、临床案例建设、思政案例建设为抓手,丰富学院教育教学发展内涵,夯实医学教育发展根基。近年来,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1门,各类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并建设国内首门《外科学》AI课程;在新一轮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委申报工作中,新获聘规划教材及配套数字教材副主编1人,编委4人;思政教材副主编1人,编委6人;大力推进过程性考核以及各类教学资源库建设,累计建设题库10万余道、思政案例1500例、临床教学案例168例。
PART 03聚力专业建设,培养卓越人才
1.开设临床医学(本研贯通,白求恩班)
试验班围绕国家社会对于复合型、创新型临床医生的需求,以临床真实案例为依托,以CBBL(基于案例融合式教学)为教学模式,打破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学科壁垒,融通“通识+基础+临床+拓展”课程。通过科学规划课程设置,重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优化考核模式,实现本硕贯通、定制化、国际化的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最终以打造“五个一”为终极目标,即组建一个国际化跨学科创新师资团队、开发一系列国际化水准交叉创新课程、编写一套国际化融合型创新教材、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力素质的创新学生,重塑具有白求恩特色的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白求恩拔尖创新试验班人才培养模式
CBBL-KG医学教学创新活动
2.开设临床医学(眼科学)专业
学院通过实施加强眼科实践教学、全程配备眼科博士生导师为学业导师、构建眼科学整合课程、开展全过程眼科科研训练、聘任国内顶尖眼科教授为兼职教授等多重路径,致力于培养具有完整的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同时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卓越眼科工作者。
3.开设智慧医学与睡眠医学微专业
智慧医学微专业是学院开设的学科交叉类微专业。本专业以“新医科”的临床医学背景为统领,从医工结合的临床医学应用场景入手,将最前沿科学技术与医学有机结合。课程内容涵盖了《智能医学工程概论》《智慧健康》等6门课程。
睡眠医学微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睡眠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培训,在线学习和直播课堂结合,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并重,积极推进“医学+”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PART 04聚力教学研究,引领改革创新
学院紧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线,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学院坚持教育研究引领,以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建设、质量文化建设、新医科建设为切入点,系统设计,改革驱动,激发教师开展研究和改革积极性,取得多项重要教学改革成果。
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6项,校级117项;累计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教材40余部、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近20部;获国家级教师讲课比赛荣誉13项,省级教师讲课比赛荣誉19项;荣获第七届全国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特等奖;获聘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省优秀教学团队3支,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及教育指导委员会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新医科”建设专家工作组成员1人。
▲院长秦彦国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
▲院长秦彦国荣获2023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特等奖
▲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
PART 05聚力人才培养,赋能高质发展
学院构建了“3+3+N”学业指导网络,通过由学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组成的学业指导团队,针对学期初、期中以及期末三个重点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搭建全覆盖式的学业指导网络,强化学风引领。
在学业导师配备方面,以博导带领培养本科生组成师生联系小组,每年根据学生需求全新配备,从生活、思想、学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引领与指导。该机制将“大导师”的职业指导前移,使学生本科初期,便可得到优秀导师“一对一”指引。在辅导员引领方面,持续开展品牌活动百期诺贝尔医学“讲”翻转课堂,促进师生共研、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已累计开展18期,累计直播观看量超8万人。在班主任引领方面,制定学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工作管理细则》,提升班主任关于教育教学政策与流程的解读与沟通能力,有效地搭建学院与学生之间沟通桥梁。
▲院党委书记柳克祥在本科生导师大会上讲话
▲开展品牌活动百期诺贝尔医学“讲”翻转课堂
▲构建“3+3+N”学业指导网络 强化学风引领
2023年学院组织拍摄新思政微电影《蜕变》,以学院“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成长经历为原型创作剧本,饱满地展示了学院构建的“3+3+N”学业指导网络。微电影发布后,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等13家国内主流权威媒体的广泛报道。
▲新思政微电影《蜕变》得到人民网报道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