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张学文
  • 发布时间:2024-10-15
  • 点击数:
  • 作者:包洪岩

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教学名师


作为一名医生,他秉承白求恩精神,精益求精、恪尽职守;作为一名学者,他追求学术真实,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作为一名教师,他不忘立德初心,牢记树人使命,终成桃李满天下。他就是第五届“人民名医·卓越建树”称号获得者、第八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吉林大学白求恩名师、白求恩名医、原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张学文教授。在40年的工作中,他时刻践行“博学慎思,精诚致远”的院训,以自身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师德师风,深刻地诠释了值得所有人学习的新时代白求恩精神。

求学之路,立青衿之志

   “当初是两部报告文学《人到中年》和《哥德巴赫猜想》,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回忆自己走上医学之路的初衷时,张学文说道。初三的时候,张学文读了这部关于中年眼科医生的感人故事,感叹“医生是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并坚定了成为一名医生的理想和信念,而陈景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先进事迹,也不断激励着张学文为理想而努力拼搏。怀着对医疗工作的美好憧憬和救死扶伤的热切追求,张学文通过高中阶段的努力学习,于1980年如愿考入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待到自己梦想成真,真正走入医学学府的时候,他才真正理解了这其中的责任与付出,而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对职业的热爱。“当我们通过努力成功拯救濒临死亡的患者的生命时,那些苦、那些累,都变得微不足道了。”谈及此处,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本科毕业后,张学文师从我国著名普通外科专家何尔斯泰教授攻读硕士学位。作为乙型肝炎大国,肝炎后肝硬化是门静脉高压症的最常见原因,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并发症,患者一旦出血随时可能危及生命。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肝储备功能状况对手术的安全性及预后评估至关重要。在何尔斯泰教授的指导下,张学文通过对正常人和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病理形态学定量分析,形成了题为《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及病理形态学计量与肝储备功能关系的临床研究》的研究成果,在第二届全国普外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交流会上荣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认可与好评,并被《中华外科杂志》刊用。

1994年,张学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普通外科专家、吉林省普通外科创始人孟宪民教授,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他系统性地研究了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比如:门体分流率的大小对预测门脉高压症发生大出血时机有一定参考价值;脾脏的高动力循环是门脉系统产生高动力循环的主要因素;速率法测定胆碱酯酶活性对肝功能分级、判定肝储备功能有重要价值;同位素法测定门体分流率可反映门静脉血液量减少的程度,对肝储备功能判定有一定意义。这些成果对于门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的认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刊用,获得国内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求学期间,孟宪民教授和何尔斯泰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师德师风、对病人极度负责的态度和对专业执着的精神都对张学文产生了深刻地影响,也为他成长为一名教学名师奠定了基石。

图片4(1).png


匠心育才,成桃李天下

作为教学医院的医生,其中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老师。自2005年起,张学文开始担任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之后历任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副院长、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院长等职务。头衔越多,身上的担子就越重。繁重的临床工作,再加上繁多的行政工作,张学文常常加班加点。尽管如此,张学文始终坚持在临床教学一线,他常常放弃休息时间,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了解他们关于学业上的问题和生活中的困难。自1985年,张学文直接面向本科生及研究生上课或专题讲座累计超过100学时,听课学生超过3000人次。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探索新思路,使得教学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他还承担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其中包括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多项,发表多篇教学研究论文,主编医学教育著作3部,副主编3部,参编著作4部。

图片5.png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研究生导师,张学文坚信:教会一群学生做一台手术远比自己为患者做一台手术更有意义。他常说,我不仅是一个医生,更是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医生可以治病救人,而作为一名教师可以培养更多的医生,他们可以治愈更多的病人,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一名优秀的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少走弯路,为其成长提供一条“捷径”,老师的言传身教能让学生获益终生!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他不断探索教学新思路,务求教学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毫无保留地传授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学生毕业论文,他总是逐句细读,反复批阅,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修改,从初稿完成到最后发表往往要修改7-8遍以上,为了学生倾尽心力。“不让一个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失学,不让一个思想上有困难的学生落伍,不让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掉队”——是他作为教师所恪守的目标。2006级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由于家境贫困,生活十分拮据,张学文教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给予资助,并实时关注他的近况,帮助他顺利完成学业。

在执教生涯中,张学文始终牢固树立“行为世范、立德树人”的任教理念,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意。自1999年以来,张学文教授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如今他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并已成为所在科室的骨干力量。

躬行践履,促知行相长

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张学文教授在教学中秉承的率先垂范的教育理念和他所作出的突出成绩就是对这句话有力的证明。作为一名医学教师,他坚持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并重的理念,坚信临床技能是医生的立身之本,早在2008年就在吉林大学率先组建临床实践教学团队,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建立了递进临床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建立OSCE考核系统,建立覆盖临床实践内容的5大站17小站考站,对多个年级进行多站式考试,采用标准化病人模拟真实病人,加强我校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力度,确保我校培养的医学生的具有良好的临床技能,使临床实践教学有了快速发展。张学文始终认为:医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科学,因此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在担任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副院长期间,张学文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医疗用房紧张的情况下压缩办公用房,建立了当时在东北三省中处于领先地位的1000余平方米的临床实验教学基地,也是吉林省首家规范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得到了学校领导、白求恩医学部领导及教学检查组的高度赞誉。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是由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性赛事,以“尚医德,兴医术,奉学道,展风采”为主题,旨在培养医学生临床专业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及运用能力,倡导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及创新意识,提升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自2010年到2014年,这个医学生人人知晓的“训练场”,在短短几年内,曾走出了三支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组建的团结默契、勤奋刻苦的精英学生团队;拥有着一支师资稳定、思想理念开放、技术过硬、乐于奉献的教学团队,涌现出一大批坚持研究培训技术、善于学习探索的教师骨干;还有着一支以科教部为主体的不怕吃苦、战斗力强的管理团队。而这一切与张学文教授的出色地教学管理和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竞赛前,张学文教授早早地带领指导教师团队积极组织竞赛相关科目专门的老师开始对参赛学生进行了相关技能的培训指导,并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从而选拔出成绩最为优异的参赛选手。参赛队员确定后,他带领学院指导教师团队先后组织开展了了十几次综合模拟测试,并及时总结点评。每次模拟都要涉及25个科室的近40个项目,除了期间限定24分钟的休息时间,做完要接近3个小时40分钟。为了帮助参赛队员更加熟练地应付比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项突发状况,发挥自己的最佳实力,张学文教授还带领团队对在训练过程中向他们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关怀,并亲自示范,帮助选手不断完善自己的临床技能,努力把每个操作都做到完美无瑕。最终,他所带领的临床实践教学团队三次代表吉林大学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先后获得全国第二名(第一届)、全国第十二名(第三届)、全国第九名(第五届)的优秀成绩;在担任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后,他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助力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教学团队一举夺得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为吉林大学争得了荣誉。此外,张学文带领教学团队开展的临床实践教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而他所主持参与的教学项目也先后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吉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由于在教学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获聘教育部高等院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先后荣获吉林省第八届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奖、吉林师德标兵、吉林大学医学教育贡献奖、吉林大学白求恩名师、吉林大学师德标兵、吉林大学“三育人”标兵、吉林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等多项荣誉及称号。

潜心治学,笃行方致远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院士提出的“三做三足”正是张学文教授为人做事做学问的座右铭。作为吉林省肝胆胰疾病转化医学工程实验室主任和吉林省5G医学应用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张学文在确保临床工作稳步运行的同时,还带领师生团队积极开展临床重点及难点问题的理论探索和成果转化。他向学生反复强调:外科的科学研究应以目标为导向,从临床需要出发,并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这是外科医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思维。秉承这一思想,他指导所带研究生对诸多临床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积极持续地探索。

图片6.png


张学文首创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间断U型缝合法吻合进行胰肠吻合,有效解决了肠蠕动力对胰肠吻合口的持续牵拉难题,使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率降至5.1%。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及吉林省内基层医院推广使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张学文在国内率先应用 99mTc 标记的新半乳糖白蛋白(去唾液酸糖蛋白类似物)的SPECT-CT成像实现了功能性肝体积的测量,使肝储备功能测量进入了精准化时代。在此基础上,他带领团队整合了SPECT-CT图像与增强扫描CT-3D重建,实现了术前手术规划与功能性残余肝体积评估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实时性肝储备功能的精准评估体系,该体系的建立解决了以往临床中单一肝储备功能评价方法的局限性问题,可以有效、敏感、实时地评估肝癌病人术前的肝储备功能,尤其对于肝硬化进展而来的肝癌病人,使肝癌术后肝衰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与此同时,该评估体系在国内多家著名肝脏外科中心及吉林省内基层医院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为基层医院熟练、安全地开展肝癌精准肝切除手术提供了保障,为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提供了技术支撑。

预防肝、胰肿瘤手术后复发是改善病人预后的重大课题,术后行辅助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是预防复发的核心环节,但存在肝、胰肿瘤的化疗药物耐药及缺乏分子靶向药物等问题。张学文带领多学科团队进行攻关,通过对肝、胰恶性肿瘤对顺铂、阿霉素等化疗药物抵抗的机制研究,并成功制备化疗药物纳米载体,有效增强肝、胰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成果现已进入转化阶段,将有助于改善化疗药物耐药所导致的治疗失败,降低肝、胰肿瘤化疗耐药病人医疗总成本,为提高其术后生存期、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价值医疗的发展。张学文团队还发现了多个与肝、胰恶性肿瘤复发密切相关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有助于肝、胰肿瘤复发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新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广泛的临床和应用前景,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转化应用将对肝、胰恶性肿瘤复发的快速诊断和靶向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他带领下的科研团队,始终以肝胆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其术后综合治疗的转化研究为宗旨,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探索肝胆胰外科肿瘤的诊疗新理念、新模式为目标,以培养肝胆胰外科创新型人才为责任,以实验平台建设为内容,以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重点进行相关规划与建设。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培养的学生先后有2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人入选吉林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累计发表SCI及中华系列等中文核心文章70余篇,累计获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50余项。

“怀仁心行良术,秉匠心育英才”,这是张学文教授从医从教40年来的座右铭。走入医学学府的那一刻起,张学文始终坚持怀医者仁心,秉师者厚德,践行救人使命,筑梦医学英才,向世人深刻地诠释了作为新时期白求恩传人和高校教学名师的时代担当。



返回列表
  • 暂无资料
亚泰院区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亚泰大街4026号
预约电话:0431-81136555
用药咨询电话:0431-81138268
医保咨询电话:0431-81136122
正常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2:00-5:00。
周六、周日和节假日门诊正常开诊。
自强院区
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2:00-5:0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自强街218号
预约电话:0431-81136555
青年院区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青荫路708号
预约电话:0431-81136555
  •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就诊指南 联系我们意见建议

Copyright  2023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吉ICP备05002610号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医创科技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