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养,11月7日,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在新民校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了第二十二期诺贝尔医学“讲”翻转课堂。
本期翻转课堂由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运动医学与关节镜科主治医师白皓天、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浩、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胡俊成担任指导教师,第十六期翻转课堂汇报组学生黄日春、第十八期翻转课堂汇报组学生夏富涛担任朋辈指导,762304班本科生刘玉涛、周俊颖、严思佳、张炜组成汇报组进行题为《生命的“编织者”:AI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汇报,活动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辅导员于奥博主持。
翻转课堂上,刘玉涛从蛋白质结构的研究历程讲起,揭示了AI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探索以及AlphaFold2人工智能模型的诞生,展现了通过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结构从而推测其功能的研究进程。周俊颖则反向从蛋白质结构到氨基酸序列讲起,以运用计算机算法和机器学习产生的全新蛋白质top7为例介绍Rosetta模型的开发。严思佳聚焦于药物方面分享了蛋白质结构研究的现实应用与未来发展,从发现新靶点、优化药物设计、加速药物研发以及解决更多复杂难题等方面展开论述。张炜从多学科交叉融合,善于运用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以及将传统和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相互结合,通过优势互补实现飞跃性突破几方面分享了科学家的故事带来的思考和启迪。
汇报结束后,指导组老师高度认可了汇报组同学的精彩表现。白皓天老师提出AI技术与医学的碰撞、融合和发展,鼓励同学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工具性使用AI,并提出在未来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真正实现个体化诊疗的畅想。
王浩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充分准备,表示通过此次翻转课堂,同学们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表达能力大幅提升,指出正如本次AI的应用,机器学习与医学、化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学科交叉正在逐渐成为日后科学研究的趋势与发展方向。
胡俊成老师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指出科研过程就是发现问题与寻找答案的思维模式,并以其研究的计算机体积结构需要结合新方法、新技术、新硬件,鼓励同学们在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本期的朋辈指导黄日春赞扬了汇报组PPT制作的结构性、清晰性与完整性,表示同学们提出的科学研究的飞跃性引起了自身的思考。夏富涛则提出了如何解决运用AI研究产生的黑盒问题从而实现临床研究的落地。
本次翻转课堂聚焦于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通过进行学科交叉的探索扩展了活动的边界,不仅延续了往期的学术热情,更展示了同学们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良好风貌。同时搭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营造了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为培养学院“新医科”人才奠定基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