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培养新医科卓越人才,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夯实科研根基,在协作实践中延展学术视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于3月4日18:30在新民校区第一教学楼411教室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了第二十四期诺贝尔医学“讲”翻转课堂活动。
本期翻转课堂由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关节外科与骨软组织肿瘤与修复重建中心平台主治医师刘雨哲、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转化医学院教授孙天盟、吉大二院医学研究中心讲师杨麒巍担任指导教师,第二十二期翻转课堂汇报组学生刘玉涛、严思佳担任朋辈指导,762401班本科生马睿、兰洋、项乐妍组成汇报组进行题为《微小RNA蕴藏基因调控之谜》的汇报,活动由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刘晓贺主持。
翻转课堂中,兰洋回溯miRNA的发现背景与经过,并结合了当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2024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昆在miRNA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指出了miRNA对传统分子生物学理论的颠覆性影响。项乐妍则专注于miRNA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深入探讨了这些“小分子”如何实现对“大调控”的影响,从结构层面分析了它们在核酸内切酶作用下的功能表现,并强调了miRNA通过精确调控实现靶向治疗和维持生物体稳态的能力。马睿则从miRNA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癌症等诊断中的应用,以及作为药物靶点在联合治疗策略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miRNA的广泛应用前景。同时,他也对miRNA研究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如脱靶效应、稳定性问题、临床应用的局限性等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思考,并展望了miRNA研究在临床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的广阔前景。
汇报结束后,刘雨哲对学生们在汇报中展现出的通过资料研究将知识融会贯通,并以清晰的逻辑思维进行表达的能力表示赞赏。他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阐述了miRNA在临床转化方面相对较少的原因,并通过具体案例指出了miRNA作为肿瘤标志物在精准治疗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最后,他引用了诺贝尔奖得主安布罗斯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对微小异常的追问。”他期待此次课堂能够成为同学们探索科学本质、激发思维碰撞的起点。
孙天盟对于学生们系统性的课题汇报表示认可,特别赞赏了汇报组在跨学科联合治疗领域的创新探索与思考。他着重指出科研的基础需建立辩证思维:一方面要深挖经典机制的价值,正如诺贝尔奖获奖成果往往历经数十年的验证;另一方面要紧跟技术迭代,关注前沿研究对传统诊疗范式的革新,特别强调学生们要善于捕捉交叉学科领域的突破点,这种"既关注历史积淀,又着眼技术爆发点"的多层次视角,正是推动诊疗策略升级的核心动能。最后孙天盟教授勉励学生们通过个人的努力在未来对医学发展与人类健康做出贡献与价值。
杨麒巍基于其多年在非编码RNA领域的科研经验,深入探讨了这一科学发现对我国医学研究的深远影响。同时,他特别强调了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包括了对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和韧性,对文献资料的全面整合分析,以及结合临床实践的多维度探讨。这些要素共同作用,最终促成对科研课题的精准选择和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
朋辈指导刘玉涛对汇报组展现出的卓越逻辑结构和表达视角给予了高度赞扬。他结合个人的学习经历,强调了通过本次学习所获得的丰富知识,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以及传统医学与新兴科技相结合的必要性。严思佳亦对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表示了赞赏,并明确表示这将是自己未来努力追求的方向。
本次翻转课堂以前沿学术成果为支点,全面拓展学术视野与研究纵深感。在“教”与“学”的双向赋能中,生动发扬“以研促教、以教启思”的教育理念。新学期学院将持续开展百期诺贝尔医学“讲”翻转课堂,打造学院品牌项目,提升师生互动交流的科研氛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