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及科研转化意识,深化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培育具有跨学科视野的医学人才,4月17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在新民校区第一教学楼411教室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第二十七期诺贝尔医学“讲”翻转课堂活动。
本期翻转课堂由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刘姝妍、放射线科副教授韩庆贺、胃肠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主治医师段瑞峰担任指导教师,2021级本科生丛可心、2023级本科生刘玉涛担任朋辈指导,762404班本科生樊昕铭、刘承武、曾俊钦组成汇报组进行题为《胃病元凶浮出水面: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医学革命》的汇报,活动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辅导员周可鑫主持。
翻转课堂上,樊昕铭首先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和发现过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随后追溯了诺贝尔奖的历史背景,包括“无酸不溃疡”这一错误理论的提出,以及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如何为这一重大发现铺平道路。接着,刘承武深入讲解了沃伦和马歇尔如何揭示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病的机制,并指出了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发现过程中的创新点,这些创新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最终,曾俊钦对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对现代医学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强调了其如何颠覆了“无酸不溃疡”的传统观念、明确了胃病的病因、推动了公共卫生防控措施的发展,并彰显了勇于挑战权威、追求严谨创新的科研精神。
韩庆贺表示此次翻转课堂所选议题在理论与临床应用层面均展现出重大意义,引发幽门螺杆菌的胃部疾病在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诊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对学生们在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入掌握以及PPT展示的新颖性给予了高度认可。最后,韩庆贺针对PPT展示技巧向学生们提出了宝贵建议,例如在演讲时应更加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及节奏的协调性。
段瑞峰指出,本次汇报在内容上展现了专业性和详实性,逻辑结构清晰且条理分明,演讲层次井然有序。他特别强调了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对医学进步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鼓励同学们继承并发扬诺贝尔奖得主马歇尔先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此外,段瑞峰还针对汇报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治疗方法等给出了具体的解答。
朋辈指导丛可心从其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出发,认为主动探索知识的重要性远超过被动接受知识,并强调医学生应当学会积极沟通与团队协作,掌握整合利用前人知识的技能,勇于探索未知,以不断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刘玉涛则指出同学们的汇报展现了清晰的逻辑和认真的态度,并强调科研工作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它不仅需要科学理论的坚实支撑,还需要具备突破传统桎梏的勇气。
本次翻转课堂通过实施师生角色互换以及开展幽门螺杆菌专题实践,让同学们在探索中点燃科研兴趣,揭开医学奥秘。学院将继续致力于组织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使更多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为培育具备思考能力、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新一代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