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底,白求恩率领医疗队,奔赴杨家庄。白求恩在这里把一个医疗所改成“特种外科医院”。这个医院完全适应游击战争的特点,群众的家,就是病房,群众的炕,就是病床,把医院建立在群众之中,敌人永远破坏不了。
为了迅速培养更多的医务骨干,白求恩举办了“特种外科实习周”,组织军区卫生干部学习,他言传身教,学员们轮流实习,边做边学。
白求恩讲课,总是循循善诱,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休息时,白求恩指导学员们给葫芦“剃头”,熟练刀法,掌握头部手术的技术。“实习周”很快结束了,同志们依依不舍地向白求恩告别。在他的辛勤培育下,大家收获很大。同志们都说:院中学七日,胜读七月书,空空而来,满载而归。
手术台上,力度或轻或重,动作或快或慢,都将影响着手术的结果,这就要求外科医生必须有过硬的手上“功夫”。80多年后的今天,吉大二院的神经外科医生依然孜孜以求,在生命禁区“动刀”,与死神抢生命。
为了练成一双“巧手”,手术台下,自强院区神经外二科郭永川主任要求自己和团队利用闲暇时间,“加班”苦练技术:给鸡翅血管做缝合、在内镜下捡夹辣椒籽、用高速磨钻剥生鸡蛋壳……
▲郭永川教授在家里练习内镜下“取辣椒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数例成功手术的背后,是不计其数的磨炼,还有对更高技艺的坚守。郭永川的左手与右手一样灵巧。他说,有些手术由于视野的问题,位置所限,切割、缝合得由左手来操作。“根据病人的情况,要让医生去适应病人,而不是让病人适应医生。”为锻炼左手,他故意用左手吃饭、干活儿,长此以往,右手能做的,左手一样能。
这样一种信念,也成为吉大二院所有外科医生的执着与坚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