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医学界面临的复杂难题。近日,增材制造肱骨近端髓内解剖支撑技术标准化诊疗专项活动的首站——吉林站,在吉大二院成功举办。这一创新技术的问世,为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启动仪式上,特别安排了手术直播环节,通过实时传输技术,将手术过程高清、直观地展现给观众。线上参与观看的骨科医生、学者及相关领域工作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人数逾1.4万人次。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华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建宇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周大鹏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建军教授、顾海伦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孙大辉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刘光耀教授,大连市中心医院鲁明教授,联勤保障部队989医院薛志超教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赵伟教授;四平中心医院房国军教授,葫芦岛中心医院马超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吴敏飞、创伤外科主任吴丹凯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专家参加线下会议。会议由吉大二院创伤外科彭传刚主持。
唐佩福院士线上致辞,他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在骨科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了增材制造肱骨近端髓内支撑技术在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质疏松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性。唐佩福院士鼓励更多的骨科医生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共同推动骨科医疗技术的发展,造福更多的患者。同时,他也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能够成功举办此次活动表示祝贺,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
吴敏飞副院长在致辞中代表院党委书记秦彦国、院长王海峰及全体教职员工对唐佩福院士与陈华教授的大力支持与信任深表感谢,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吴敏飞表示,骨科医学中心是由骨科诊疗中心、骨科学教研室和骨科研究所组成的综合性骨科医疗机构,拥有国家级名医及白求恩好医生等荣誉专家。作为吉林省唯一骨与关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3D打印与机器人精准手术、脊柱畸形矫正、骨肿瘤规范诊疗、微创创伤骨科为特色,始终秉承“技术立院、服务为本”理念,持续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骨科医疗技术创新发展。 本次活动是增材制造肱骨近端髓内支撑技术首次面向全国的同道进行标准化操作演示,希望大家都能在本次直播中有所收获,早日将该技术在各位所在的地区普及推广。
陈华教授以《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解剖髓内支撑系统的研发及验证》为题作主题分享。陈华教授表示,由于老年患者骨质脆弱,骨折后愈合难度大,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治疗进展缓慢。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唐佩福院士的指导下,经过深入研究,发明了这一创新系统——全球首个增材制造肱骨近端解剖髓内支撑假体系统,并申请了发明专利。这一创新技术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骨科医生提供了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手段,改变了传统肱骨近端骨折固定模式,实现了微创手术、有效复位、稳定固定的保肩目标。
直播手术
本次直播手术由解放军总医院陈华主任和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创伤外科主任吴丹凯共同完成。标志着这一技术在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推广工作正式启动。
直播手术病例:
患者王女士今年77岁,因“伤致左肩部疼痛伴活动障碍1天”于3月26日入院。查体显示左肩部明显肿胀、畸形,可见瘀斑,局部触痛明显。影像学检查(左肩关节正位片及左肱骨三维CT)提示左侧肱骨近端骨折,断端移位明显,周围软组织增厚。临床诊断为左侧肱骨近端骨折、高血压病2级(高危)。给予患肢制动、消肿、止痛等对症治疗后,拟行肱骨近端骨折定制化假体植入手术。
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中出血量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参与直播观看的骨科医生们纷纷表示,这次手术演示不仅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了增材制造肱骨近端髓内解剖支撑技术的操作过程,更让他们对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充满了信心。
术后分享
吴丹凯在术后分享中表示,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为骨科手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精准的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出与患者骨骼完美匹配的解剖支撑系统,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成功率。同时,这一技术也为老年肱骨近端粉碎型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吴丹凯主任还强调,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和持续地学习。吉大二院骨科医学中心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骨科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标志着增材制造肱骨近端髓内支撑技术在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推广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更为骨科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技术将会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专家简介
吴丹凯,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吉大二院骨科医院副院长,创伤外科科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骨科菁英会创伤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创伤骨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创伤学组委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及《中华创伤杂志》通讯编委。
AO讲师团讲师,AO亚洲俱乐部会员,中国预防医学会骨与关节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中青年委员,第一届SICOT中国部创伤学会委员,中国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骨与关节损伤学组委员,吉林省数字医学会创伤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学组副组长,吉林省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常委。
对四肢、骨盆骨折治疗具有较深的造诣,尤其擅长治疗各种复杂骨折、骨髓炎、骨不连。其在四肢、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方面已经在吉林省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每年高质量完成手术过千例。著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微创接骨板接骨术》一书(1000余页)。
发表SCI论文40余篇,在国际顶级期刊JBJS上发表论文一篇;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8项。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完成医疗器械创新专利转化5项。获“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 创伤外科专家·彭传刚主任医师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2013年获得吉林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2015年赴德国交流学习。
◆ 学术成果:
主持2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横向课题。作为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20篇,在骨科学Top期刊The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发表骨盆骨折治疗的新方法相关文章,影响因子6.558。主编专著1部,第一申请人申请专利8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 研究方向:
骨不连、骨髓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 学术任职:
吉林省数字医学学会创伤外科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骨科菁英会创伤学组 委员;
吉林省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创伤学组 委员;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创伤学组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骨盆创伤学组 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骨髓炎防治学组 委员;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届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 委员;
SICOT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吉林省分会 常务委员;
《中国骨伤》杂志编委。
◆临床业绩:
擅长全身各部位骨折的微创治疗,专注于骨盆骨折、骨髓炎、骨不连的标准化治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