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news.365jilin.com/html/2015-10/30/content_299921.htm?div=-1
11月1日开始,《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一条规定,带头“医闹”的患者家属,以及“医闹”团伙中人最高可坐7年牢。2015年10月,记者对长春多家大型医院进行了调查,“医闹”现象在长春也是存在的,而且每年发生的数量也不少。
案例1:
术中出事故索赔60万
闹得太凶赔20万了事
2015年8月,62岁的长春市民赵强(化名)在南关区一家医院进行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麻醉事故,该事故导致病人血压突然下降,术中出现生命危险。不过幸好医护人员抢救及时,病人最后转危为安。病人和家属了解到此事后显得十分愤怒,赵强更是在医院大闹起来,而且还砸病房向医院示威。
“当时他情绪很激动,踹病房门,砸办公室的电脑就是不依不饶。最后好不容易劝下来了,他和家人都说要赔钱,而且开口就是60万。”医院的相关负责人说。
面对赵强要求的这60万,院方表示不可能赔付。“这件事的确是我们的医疗事故,我们一定是有责任,肯定是要赔偿。不过患者事后没有危险,按照规定赔偿医药费和务工费就可以了,差不多几万元。可是病人和家属不依不饶,还找了不少人来医院闹。事情后来越来越大,我们科室便决定承担这个事,想赔钱息事宁人,最后协商决定赔偿20万元。”负责人说。
案例2:
认为抢救不力索赔千万
最终打官司医院胜诉
2014年12月,一名老人突发心脏病,家人拨打120后送到了长春市朝阳区一家医院急救进行手术。可当时老人由于病情很重,没等下手术台便去世了。老人的儿女在悲痛之余便觉得医院没有及时抢救,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那位老人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一起找到我们医院的负责人,硬说他们家老人是我们‘害’死的,我们怎么劝都不行。最后几个人向我们医院提出了赔偿的金额,说出来可能你都不会相信,一下子就要1000万,真是狮子大开口。我们当时就拒绝了,因为这太离谱了。”该医院的医护人员说。
医院的医护人员表示, 由于院方拒绝了他们的赔偿要求,第二天他们竟然在医院院里搭起了灵棚,还将一口棺材放到了灵棚里。“当时他们雇佣了不少人,又是喊又是闹的,我们医院都没法正常给病人看病了。最后他们看光闹不行竟然还找了律师起诉,但是因为他们索赔的金额太夸张,同时也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老人死亡是我们的过错,所以最后走法律程序时医院胜诉了。”医护人员说。
现状:
吉大二院一年要处理
10余起“医闹”纠纷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医务部投诉管理办公室的孙主任表示,“医闹”现象在10年前就出现了,他们医院一年就会处理10余起和“医闹”相关的医疗纠纷。“我们办公室就是专门处理医疗纠纷的。如果患者及家属有医疗异议,可以以书面形式进行投诉。我们会在五个工作日内进行答复。不过一般大家对答复的结果都不会满意,那就可以进行第三方诉前行政调解。”孙主任说。
由于医疗纠纷较多,现在长春很多大型医院都会给医护人员缴纳医疗责任险,防止一些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每次的‘医闹’事件我们都会秉承规章制度办事,如果真是医院的责任我们一定会按照规定赔付处理,但要不是我们的责任就只能走法律程序了。”孙主任说。
探秘:
“职业医闹”怂恿鼓动
家属闹事要钱后“分成”
长春市民郭阳(化名)今年35岁,目前在一家公司做保安。2009年至2010年这一年的时间,他曾经和几个朋友当过“职业医闹”,专门帮助病患家属向医院要钱。
郭阳告诉记者,他们经常游走在长春几家大型医院,在急诊和病房待的时间较长。“遇到一些对手术存在疑问或者刚刚因病不治的患者家属,我们都会过去先劝导后怂恿,让他们觉得医院需要承担责任。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雇佣一些人来‘壮声势’。如果最后医院赔钱了,我们就会一起‘分成’,一般是‘二八开’或者‘三七开’。”郭阳说。后来郭阳的朋友在一次闹事过程中被警方拘留了,他才发现做这行风险太大,最终便退出了。郭阳告诉记者,过去确实有不少“职业医闹”,男女都有。不过这几年少了很多,几乎很少能在医院看到了。
法规:
11月1日“刑法”加新规
医闹最高可坐7年牢
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一条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者,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根据该规定从11月1日起,带头“医闹”的患者家属,以及“医闹”团伙中人,都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最高要坐7年牢。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医务部投诉管理办公室的孙主任表示,这条法规的增加为整个医疗环境带来了一道保障。他希望法规的细节未来能更加细化,同时相关部门也能积极配合医院。
冷静:
遇到医疗纠纷别走极端
掌握足证据走司法程序
吉林熠融律师事务所主任宗丽娜表示,目前长春的医疗纠纷案件确实比较多,而这条新法规的设立也为大家做了提醒,以后遇到问题千万别再走极端。“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如果你或者家人朋友在住院时想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一定要仔细当心。可以将医护人员每天给的下药单拍摄下来,将各种票据都留全。如果觉得有医疗异议,那么一定要将用药明细和病历单等证据拿到手之后再走司法程序。” 记者 亚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