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报道)在社会上一个有代号的人,一定是个特殊的人。在吉大二院新儿科就曾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她一来到这个世界就与众不同,便有了一个异乎寻常的生命开端。
2015年5月30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接来一个新出生的特殊的宝宝(一个可爱的女婴)。经详细检测,婴儿患有先天性梅毒。
面对一个幼小生命的难以承受之重,吉大二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对这特殊的生命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和尊重,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达到了出院的标准。
真是命运多舛,世态弄人。当忙碌了一个多月的医护人员,终于可以舒心地告诉婴儿的父母这一好消息时,可出人意料的是,孩子家长接到电话后却说,家里有困难,不能接孩子。
护士长一颗火热的心凉了半截。后来再打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孩子与家里人失联了。
看着这个刚刚满月不久的婴儿无依无靠地躺在病床上,没有一位亲人呵护她,医护人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医护人员可以治病,可以救命,却治不了医院外面的病。
不幸的孩子却是万幸的,因为她遇到的是吉大二院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
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科里的人都默默的担负起照看这个特殊婴儿的“任务”。
这个孩子住8号床,由于家长一直没来探视,谁也不知道这个婴儿的名字,正好她的床号是8号,大家就叫她小八。
小八两个月的时候从保温箱换到了小车里。小家伙儿也慢慢的会和大家互动交流了,每天上班前下班后,科里的护士姐妹们都会到小八那儿报个到,陪她一会,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上班的时候早来一会,到岗工作前先照看照看小八,下班后先给小八喂一遍奶再回家。
时间久了,小八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科里每个人的生活,成了大家心心相念割舍不得的小宝贝儿。
尤其是护士长,总是担心小八的发育问题,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到小八的床边帮她做运动,活动她肢体。小家伙儿很配合,每当护士长走过来,她都是手舞足蹈,很开心的样子。
看着小宝贝儿一天天长大,大家再忙碌再辛苦,也打心里感到高兴快乐。
时间过的真快,一晃儿、小八已经四个多月了。从出生,她一直都是喝着科里供给的奶水长大的,如今光靠着喝奶已经满足不了她的营养需求了,得适当的添加一些辅食了。护士长给小八拿来鸡蛋、小米,还给她买来新衣服。科里的姐妹们有的拿来小电饭煲、有的买衣服、有的买玩具、有的买米粉……反正是小八需要的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为她准备。
虽然小八从出生就在我们新生儿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一个亲人来她身边陪伴她,呵护她,疼爱她,在别人眼里看这孩子可怜,可是我们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都是她的亲人,我们每天都带给小八宝贝胜似亲人的温暖,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小八早已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了。每天走廊里都能听见“大儿子”、“我大儿子呢”、“大姑娘”之类亲切的关爱的话语。
小八在六个多月的时候,有一次她发烧了。平时活蹦乱跳的孩子突然安静的依偎在护士的怀里,紧紧的搂着护士妈妈,就算睡着了也不肯自己躺在床上。大家顾不上辛苦,只是更加心疼这个孩子,同时抱怨家长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也不来接孩子!
时光飞逝,慢慢的小八可以扶着床边站起来玩了,这给大家带来了欣喜,但随之而来的是每个人对孩子的看护更辛苦更精心了。小八看着大家每天工作,似乎懂事了许多。她时常发出“啊、啊……”的声音叫我们,跟大家说话。过了一段时间,小八就能在学步车里学习走路了,看着孩子蹒跚挪动的样子,大家感到虽苦尤乐。一直到小八第一次叫妈妈的时候,大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每天守护在小八身边,大家和小八的感情越来越亲密了。
孩子一天天长大,医护人员的忧虑也在一天天增加。医院再温暖毕竟不是她的家,医护人员再亲切体贴,终究不是她的亲人,更无法代替她的父母。医院只能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成长,却无法保障孩子对父母亲人心理上的需求。孩子慢慢长大,需要回归家庭,也要进入社会。医院只能是她的摇篮,不能代替她的家。
虽然大家对孩子有了深厚的感情,甚至成为了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孩子是要走出摇篮的。
通过媒体的努力,孩子的奶奶看到了这一切。
小八长到十个半月的时候,她的奶奶来接她了。
听到这个消息,全科的医护人员眼睛都红了,大家的心里非常复杂,既替小八高兴,她终于可以回到家人的身边,又感到十分不舍。
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陪伴小八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不仅治愈了她的疾病,养护她健康成长,还用爱心温暖了这个幼小的生命,弥补了她缺少亲情的孤单无助,让这个小生命以及周围的人感受到人间有爱,生命美好。
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衷心祝愿小八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健康、平安、快乐的成长,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