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国难,义无反顾征武汉
没有人能够想到,翘首期盼的庚子新年,开端会如此紧张、艰难。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些生离死别的凄婉。出于职业习惯,杨俊玲教授每天关注新闻,了解疫情进展。看见那不断攀升揪心的确诊和疑似病例的数字,她和同事们没有丝毫过年的愉悦,她们都心系着那个病毒肆虐的城市——武汉。
得知吉林省要组织援卾医疗队,需要选派呼吸与重症医学方面的医护人员作为参战的主要力量,面对生与死的关键时刻,杨俊玲教授和她的同伴们,义无反顾地向组织请战。全科室,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医护人员,没有一个人迟疑、退缩,纷纷在请战书上摁下指印,那一个个鲜红指印的背后,是一颗颗赤忱奉献的医者之心。
杨俊玲教授说:“我是党员,也是科室党支部书记,我理应起模范带头作用,现在国家有难,挺身而出是医生的天职。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告诉我,必须去。”在院里组织的誓师大会上,她表示:“身为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非常时期、危难时刻,必须身先士卒,不忘初心、勇敢担当起历史使命,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大年初二,是中国传统回娘家的日子。一早7点钟,杨俊玲匆匆看望了一眼从敬老院接回来的母亲,没敢与母亲实话实说,没能与母亲吃上一顿春节团圆饭,告别年迈而多病的老母,毅然出门。
“家人还是很支持我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顾虑,主要就是年龄体力不占优势,家人放心不下。走之前,爱人反复叮嘱我,一定要做好防护。帮我准备了一些换洗衣物和生活用品,我想,这次战役很可能是持久战。”杨俊玲说。
阖家团圆的夜晚,杨俊玲教授和她的战友们来不及道别,来不及拥抱,就毅然踏上征程,只为抓住每一寸“生”的光亮。没有硝烟的战场,这群“最美逆行者”迎难而上,步履不停。
这个冬天虽然异常艰难,却也因为一点一滴爱的汇聚,变得格外有力和温暖。
用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
“白衣天使来了!”无论何时,这句话都具有最感人、最有希望的力量。
吉林省援卾医疗队进驻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这是武汉刚刚开放的收治病患的定点医院之一。一下飞机,全体医疗队员立即进入一线,和北京援鄂医疗队一起全面接管病区。此时,武汉当地坚守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早已承受了超负荷的压力。而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也在焦急等待救治。作为吉林省援鄂医疗队的专家组组长,杨俊玲教授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沟通、对接、培训、会诊、制定诊疗方案……除了救治病患,她把防止医护人员感染做为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亲自勘查疗区,严格防范标准,严密疏导医护人员,严谨规范诊疗措施和流程,严守防护措施,严防医护人员和病人交叉感染。
“对不起”,是坚毅的告别
这次武汉新冠肺炎的传染性比SARS还要凶猛,新冠病毒对所有人都易感,尤其是对体质较弱、自身又患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感染后会病情较重,医护人员也是最容易被感染的人群之一,因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毎次进疗区,杨俊玲教授和队员们都必须穿防护服,防护服外面还要穿隔离衣,带护目镜、面罩和口罩,还有两层手套,两层帽子。为了工作方便和防止感染,护士们剪掉了她们美丽的长发。我们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救治更多的重症病人。病人们都把这些白衣天使看作是救星,他们把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队员们身上。
刚刚进入工作状态没多久,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两天内完成一个危重病区的升级改造。将院区9楼儿科病房改成1CU重症监护室病房,专门负责收治极其危重的肺炎患者。这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的任务。时间紧,责任重,目前医院正在跟时间赛跑,加班加点地进行改造建设。杨俊玲和医疗队也在紧急筹备医疗物资,时刻准备接受更加艰巨的任务。
面对家人,杨俊玲教授说前线的队员们心中都有三个“对不起”,爸爸、妈妈对不起!我们不能好好陪伴你们;老公,对不起!带队出征的我只能把家里的担子丢给你;孩子,对不起!妈妈虽然舍不得你,但我要履行生命的意义。三句“对不起”背后的是义无反顾,是勇敢坚毅。谁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谁都有难以割舍的亲人。可总有这样一群人,从未忘记自己的誓言。
有我们,定能打赢这场“战疫”
抗击SARS的“老兵”。杨俊玲教授,17年前“非典”第一线有她的身影;禽流感疫情现场有她的足迹,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房有她的诊断……作为一名呼吸与重症医学领域的专家,她几乎参与了全国发生的所有重大疫情的抗击,具备丰富的公共安全诊疗经验。她说,有能力和信心接受任务,“尽最大的努力,抗击疫情,护佑生命。”
杨俊玲教授表示,一个突发的传染病到来的时候,政府的防控,尤其是对传染源的发现和传染源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来看采取的措施是正确而且有效的。现在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他们都属于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措施一样,无有效治疗药物,诊断和治疗面临一定困难。所以我们重点是防控病毒的传播。目前最有效的防控还是对病毒的携带者和感染者进行严格有效的隔离和治疗。
“重任在肩,我们绝不辜负期望。有我们守护,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杨俊玲教授的双眼布满血丝,眼神沉稳、坚毅。纵然疫情还在蔓延,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恐惧,但这些逆行的、坚守的、勇毅的身影,给我们吃下了一颗颗定心丸。这一股股无比硬核的爱国力量,胜过万语千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