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9日 第三批医疗队队员、神经外一科护士 李松泽
我来到武汉的第二天早晨,生物钟的关系,很早就醒了。如果是在家里,这个时间,我会为孩子们准备东西,收拾背包……是的,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帅哥10岁,小帅哥28个月。
6号晚上十点多,已经准备入睡了,接到领导的电话,再次确认身体健康情况及有无其他变动后,告知明日出发支援武汉。放下电话,突如其来的分别让我无比紧张。怎能不紧张?虽然要去支援的事早已经做了决定,但真的要走了还是心有不舍。老公马上帮我查看武汉的天气,我则再次检查要携带的物品。我一边整理行李一边嘱咐他:“老大的学习作业要看着做,二宝不要让他看电视……”其实这几天,天天在嘱咐。老公刚开始也舍不得我走,毕竟我是两个宝宝的妈妈,是他心爱的妻子。但是,在这非常时期,我的职责让我知道孰重孰轻。
去了趟大宝的房间,看着儿子帅气的脸,重新盖好被他压在身下的被子,心里不舒服也不放心。还想说好多他已经听烦了的话:按时完成外语线上作业、天天阅读、完成假期作业、让着弟弟……,但是也想趁着这次离开,让爸爸和他培养一下父子感情。孩子爸爸工作的关系,长年在外,一年也就有两三个月能在家,时间一长,孩子和爸爸都不亲近了,有什么事情也不敢和爸爸说。这次,老公也是年前16号才回的家,他走时二宝16个月。现在网络发达,二宝天天能和爸爸视频,所以爸爸回来就能和爸爸很亲近,这让我稍稍放了心。
第一次报名时,领导让我好好考虑,因为我有两个宝宝需要照顾,如果我说“不”,领导肯定支持我。后来我才知道,别人打了一遍电话就确定能否参与支援,但却给我打了两遍电话都不止。领导还找了年轻的护士妹妹打算顶替我。自从有了两个宝宝,单位领导都很照顾我,让我心里很感激。可是这次国家需要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工作了13年并且有着重症护理经验的医护人员,我应该出一份力!所以我选择义无反顾的奔赴一线!
对于一个人在老家的妈妈,我没有告知她实情,只是告诉她我支援本地的定点医院,为了家人的安全需要隔离住宿。我告诉了家里的表弟,希望他帮我照顾我的母亲。其实妈妈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即使知道了也一定会理解我,但我只是想让她少一分牵挂,在她这个岁数,我不想让她再为我担心!
整理情绪,带着信心向武汉出发。在这里,我会保护自己,只有尽职尽责,才能更好地服务别人!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战”好前线的每一班岗
2020年2月10日 第三批医疗队队员、神经外一科护士 李松泽
终于上岗了!9号白天还在培训,下午就通知第一组的16名护理人员晚上到医院开始接收患者。大家都感到很有压力,气氛开始紧张起来,我赶紧反复地看视频讲解,每一步的操作都牢记于心。很巧的是,我正是第一组的成员,既紧张又觉得荣幸。
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晚上18点,我们到达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这里是电视中说的收治重患的定点医院。在当地医院护士长的带领下,大家快速熟悉环境,了解物品摆放,学习各种仪器的使用。我是脑外科监护室的护士,这些仪器的使用和我们科室的仪器使用方法大同小异,大家很快就掌握使用技巧。这就是我们的精英团队。
领导马上安排6名护士先进病区,我和另5名同一科室人员首先报名。因为我们工作年限长,经验多,加上护士长,我们一共7人。而此时,我们已经站了快三个小时了,腰已经开始隐隐作痛,但还是迅速穿好一层层的防护服,带好口罩帽子手套,几番折腾下来已经全身是汗。大家互相查看彼此的穿着是否安全,我们的防护服背上都写上了来源地和名字,就像之前电视里看到的那样。这时,已经是晚上21点。
在护士长的安排下,我们简单分配了房间,做到责任制护理。一切都有条不紊,准备就绪。23点电话响了,患者已到楼下,医护人员马上在患者专用通道待命,当地护士手拿名单,核对今晚要接收治的50名确诊病人。
门打开了,患者一个接一个的缓慢走进来,我们接过他们手里的备品,搀扶着他们安排床位。紧张的心情在看到他们的那一刻早已忘在脑后。有一位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家属担心他的护理情况,要求陪同入院。我们耐心地讲解并安抚家属,告诉他我们什么都能做,家属才放心的离开了。也有担架抬来的患者,他的呼吸困难,医生指示马上吸氧上监护仪,血氧仅达到74%。经过及时治疗,他的血氧水平达到了87%,呼吸也平稳了。接着又转运来一名重患老人,医生查体后立即通知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大家忙中有序,有条不紊。我们来自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城市,但是我们好像彼此熟悉,工作起来一点也不陌生。随后,测量生命体征、各项护理评估……经过分工合作,很快我们收治了转运确诊的25个患者。
巡视病房时,那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需要排尿。护士长得知,马上协助我帮助患者下床排尿,她不能走动,我们就拿来小便器在床旁接尿,再把尿倒掉。
这个时候,护目镜两侧已经开始出现水汽,汗水也开始从头发里流出,包裹的防护服让人感到窒息,真想一把撕开它大口大口地喘气,我的腰疼的也快站不住了。全部病人的入院信息基本完成。这些患者几乎都是老人,口音太重,有时听不懂他们说什么,问到名字也都只能看身份证,实在听不懂就请当地护士翻译。当一位阿姨得知我是从长春来的,非常感激的握着我的手,感谢我们能从那么远的城市赶来帮助她,说的我有些激动!我告诉她,这是我的职责,只要配合治疗都会好起来的,武汉也会好起来的!
凌晨1点30分,下一班次来交接,做完床旁交接工作,走出病房已是凌晨两点。脸上留下了口罩和帽子的印记,戴了三层手套的双手皮肤已经变非常脆弱。这就是我的第一岗,也是未来的每一岗,更是我们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的第一班。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