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2日 首批医疗队队员、急诊病房护士 袁莉
“我为何而来,又因何而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有多少逆行者,来不及与家人说句话,来不及担心自身安危,便争分夺秒地奔赴抗疫一线。他们为何而去?如果你问,所有人都会这么回答“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去。”铁肩担道义,去支援湖北,去帮助武汉,阴影笼罩下,这些背影变成的光源,为武汉这个家点亮了一盏盏暖灯。
一线急诊的速度
这天我是后夜值班,来了一位70多岁的爷爷,血氧饱和度在59-60左右(正常98%以上)。他呼吸急促,意识不清,听不懂普通话,又非常躁动。接班后我们一直密切关注着他。同事在巡视病房的过程中,发现大爷拔掉了吸氧管、心电监护等全部仪器,准备下床。巡房护士看到后立即劝阻。我与同事原本在护理站,听到动静,立马向病房跑去。我个子矮,慢了一步,看着同事风一样的冲进病房,合力将大爷抬到病床上,有劝慰的、有辅助控制身体的、有连接监测仪器的……所有设备重新连接之后,我们又做了大爷的安抚工作,直到他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情绪稳定,我们才稍稍安心地离开病房。
平时穿着防护服走路,都会觉得吃力。当急诊铃响起来的时候,我们便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到达病房,因为我们知道患者一旦下床,剧烈的活动会导致他们呼吸紧张,这样会容易引起他们呼吸衰竭以及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年纪大更会有摔倒骨折的风险。所以,一定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每次冲刺到病房,一系列动作之后,我们虚脱的靠在病房走廊的墙上调整,那时候的自己,可以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听到急诊铃,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是每个急诊护士的本能反应。
前赴后继的支援
随着多方的努力,我们医疗队所负责的疗区,病人的病情基本平稳。在收到短暂休整的通知时,知道了其他疗区的ICU护理人员紧张,于是,首批重症ICU的护士们再次写下了请战书,请求到其他疗区支援。告急的疗区接收的全都是有创患者,需要上人工肺等高端仪器。这里的医护人员都是直面病毒,感染的风险要比普通病房更大,是一线中的一线,危险性不言而喻。但是这9位小姐姐不顾自身安危,纷纷在请战书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我深知,这不是一时的冲动,更多的则是爱与责任,我在心中向她们致敬。
爱帮忙的同事姐姐
病房里都是两人一组配合工作。我和搭班的同事分管的一位患者体重有点重,我们两个100来斤的小护士抬起他着实有点吃力,翻身、扶起等简单的动作也要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但是只要有我们护理体力方面吃力的患者时,张丹就会站出来陪我俩一起去病房。毕竟每个人都有工作,我与同事不好意思麻烦她。但是张丹姐说:“你俩上班年头短,万一有突发状况你俩应付不过来,所以我陪你俩,你俩就不害怕了。虽说分了患者,但是咱们是一个集体,不分谁的活,有活大家一起干。”
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很大,工作中精神也需要高度集中,每个人都很疲惫。在这种状态下,张丹姐仍然每次帮我们一起护理,我与同事心中满是说不出的感谢。
妈妈似的领队
此次我们护理部的科护士长王艳军老师,负责我们队的生活起居,我们每天都会在走廊看见她。谁有个头疼脑热,谁的屋里传来咳嗽的声音了,她都会第一时间问询。她对我们比对自己都上心,我们都亲切地叫她“王妈妈”。
来武汉40多天的时候,大家的体能和情绪已经达到了极点,面临着对高压工作的焦虑,与家人分别过久的思念,但这些大家都在克服,仍坚持服从组织的安排继续坚守。此时,来自家乡的味道随着医院的物资车一起来到我们身边。“王妈妈”的爱人自费给我们买了很多家乡小吃,网红麻辣烫、干豆腐卷大葱、特制香肠等等。“王妈妈”肯定是平时就留意我们的饮食喜好,把这些食物都用小本本记了下来,然后又交待给她爱人去购买。方方面面考虑的十分周到,在这里,我们就像她的孩子一样被她照顾的无微不至。
“上下一心,协同作战,无私奉献”这些词汇喊出来的时候,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它融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点滴中,变成了一股股流淌的暖流,滋润我疲惫的身心,激发我无限的能量。我坚信,我们一定会战胜这场病毒!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