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勇 报道)仍在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必将给全球医疗卫生行业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对于中国的公立医院而言,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动下,如何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在面临各种被动局面时赢得医院发展的主动,成为全行业正在作答的一道考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武汉“战场”的中流砥柱;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出人出枪”驰援武汉同济医院的中坚力量。两家医院在抗疫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持续升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多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近日,在健康报社主办的“医院精细化管理思考云论坛”上,两家医院的管理者、临床专家共同走进直播间,在“善如萤火辉耀日光”的主题下,共同向全行业分享在疫情防控、人才培养、精细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共同抗疫结下深厚友谊
今年年初,我院先后派出3批医疗队、168人驰援武汉,奋战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我院院长张学文介绍,医院援鄂医疗队中,“重症+呼吸”专业的医疗队员占比达70%,仅科主任就达5人,可谓“尽锐出战”。
各地援鄂医疗队密集抵达武汉后,当地急救设备等医疗物资的紧缺凸显出来。2月13日,我院组建车队连夜驱车4000余公里,将ECMO、呼吸机、床旁血滤机等价值2000万元的医疗救治设备、保障物资运送至武汉前线,在抢救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热门诊累计接诊4.2万多人次,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3500多人,武汉战“疫”期间,不管是接诊人数、开放重症床位数,还是收治及出院危重症患者数量,同济医院在各医疗机构中都居于前列。”武汉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俊波表示,能够在疫情防控中堪此重任,同济医院人才储备的厚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抗疫期间,医院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超过5000人。
在武汉期间,我院援鄂国家医疗队创下了ECMO救治患者的最大年龄记录,完成了重症患者ECMO带机转运,这些“战时”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平时规范诊疗的经验积累。我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尹永杰说,即使处在“战时”状态,医疗队也坚持探索特殊条件下的规范管理,坚持特殊情况下必要的医患沟通,坚持特殊诊疗操作向相关部门报备,坚持实施危重症两小时零报告制度,通过微信坚持执行查房和交接班制度。这些都是医疗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制度保障。
在与武汉同济并肩奋战的72个日夜里,我院3批医疗队参与救治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276例,治愈出院率达97%。
疫情之下思考管理之道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给公立医院的内部治理能力、运营管理模式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武汉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廖家智表示,从超常规防控转向常态化防控,未来医院的发展路径要坚持哪些变与不变,值得医院管理者认真思考。
张学文介绍,作为吉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单位、吉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吉大二院积极参与省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充分落实院感质控中心责任,完成省内援鄂人员、院内医务人员应急救治防护培训,累计培训90余场、近千人次。5月中旬,医院再次选派30人医疗队支援吉林市、舒兰市的咽拭子采集工作。
“新形势下,医院如何加强精细化管理,向成本管控要效益,是医院管理中要特别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张学文认为,未来的医院建设和科室发展要考虑平战结合,着力提升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救治体系,打造一批优秀的学科群,依托优势学科群带动医院整体发展。同时加快“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延长服务半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
廖家智同样表示,公立医院应一如既往地坚持质量为本的原则,技术引领、制度体系保障不应受到影响,“比如,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每一个环节,坚持合理的精准诊疗模式,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转变管理理念,坚持运营为先,强化精益管理,“向绩效管理要效益,将成为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未来,要通过多学科交叉整合、临床与公卫相结合,助力相关高端医疗设备研发、P4实验室等科研资源建设,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科学发展。”我院副院长秦彦国从医院管理延伸开来,针对未来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要针对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基础医学等,进行医疗相关学科的整合;再将医疗与公共卫生进行大医学学科内部整合,提出针对后续发展的相应需求,通过多学科融合来对疾病进行分析、预测,构建防治体系。“在此过程中,”3D打印、5G通信、人工智能,都是需要仰仗的技术手段”。
强强联手共谋发展合力
根据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两家医院未来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医学发展、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更多领域开展实质性交流,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我们的合作将围绕医疗、科研教学、医院管理等多个方面展开。”张学文介绍,双方将在医疗方面定期开展交流,突出学科医疗特色,共同探索高精尖技术;建立专病技术联盟,共同探讨疑难特色病例交流;优化学科评估体系,促进学科快速发展。
张学文说,双方还将深入挖掘临床大数据,打造数据共享平台;整合资源,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同时探索教学改革研究,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学名师引领作用,共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在医院管理方面,交流精细化管理及医院评价体系,提升内涵建设;探索智慧医院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进程;开展文化建设交流,凝聚医院发展合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