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心向医”是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最新推出的微信专栏。
一心为医,新心向荣。一心为医,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医学学习和事业之中,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医学生精神;新心向荣,指每一位迈入医学殿堂的医学生新人,将怀着创新、为新的求学品质,奔赴更广阔的未来,共同书写医学之路的光荣篇章。本栏目将以多彩、新颖、详实的形式展示医学生学医之路的精彩点滴,分享同学们的心路历程、生活感受。
“新心向医”栏目带动更多的同学们积极向上地生活和学习,展现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学子的优秀精神风貌,弘扬“博学慎思,精诚致远”的二院精神。
医路心语(二)
新心向医,医路心语。2020级小萌新,怀揣着初心与梦想、汗水与故事,最终选择并且迈入了神圣的医学殿堂。十余载的付出和收获,十余载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在一年四时的默默轮转之中,他们见证着时光淘洗下不断成长的自己,也书写着无声而坚定的追梦故事。
高潮。阳光热烈,水波温柔,炙热的夏天迈着阔步向我们走来。寒耕暑耘,我们在春天播下的理想的种子,而即将到来的夏天就是我们为梦想不懈奋斗的时候。
梅子金黄杏子肥,我们于上一个夏天齐聚白医。从一粒火苗到满腔热血,从梅子初熟到烈日炎炎,我们同夏天一样始终热烈,学习知识,予人希望,或许动摇,但始终热爱。
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
说来似乎有些许赧然,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并不是一个从一而终,矢志不渝的“坚定从医者”,在初一到高三的六年间,几经摇摆,“反复横跳”,最后才选择了临床医学作为唯一专业。
2014年的一篇关于非洲医疗情况的报道点燃了我学医的第一粒火种。时值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的大规模爆发,在新闻里看到了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卫生条件与医疗状况,看到了一个个在这幅景象背后流失的生命,心里想的是虽然靠我一己之力,不能改变这样的境况,但尽我所能的去帮助,是能带来一点点改善的。由此,正念初一的我,产生了“悬壶济世”这样宏大的念头。
小小年纪做事难免总是三分热度,这样“热血上头”的冲动并不足以支撑初中到大学的漫长时光。更何况在当时,医患关系紧张,似乎还没来得及燎原的火苗,像被盖住了一样,只剩下扑簌的余烬。
直到2018年在《朗读者》的节目上,看到了一名医者的经历。她曾是一位妇产科医生,2012年辞职加入了无国界医生组织,在世界各地需要医疗援助的地方进行志愿医疗服务。从中亚到中东,从非洲到拉美,从战火纷飞的地方到近乎与世隔绝的区域,无国界医生的脚步遍布世界上落后的地区。他们在炮火战乱中,用医术缓解疾病痛苦;在无知愚昧中,用耐心普及卫生科学;在贫穷落后中,用善意挽救生命。他们当然也遭遇了不理解、冲突和质疑,却一直坚定的实践着那热血一样的理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接近理想的梯子,看到了梯子上一格一格的阶梯。至此,临近高考,我又拾起了学医的念头。
李大钊曾言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能脚踏实地的理想往往站不住脚,也容易被细碎的石子绊倒。不将一个大理想细分为小目标,往往无从实现。2014那年所萌发的冲动也只是冲动,不付出实践,终有一日,冲动和热血就会被湮灭。
真正接触了医学专业的学习后,才明白“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句玩笑话真不是随便说说的。学医不仅是个脑力活,也是一个体力活,还可能被误解和质疑。因此不再幼稚地把医学想成只是治病救人的乌托邦,里面还充斥着质疑、矛盾与猜忌,我们要学习的,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如何沟通和同理。
但包括我们同学在内的千千万万医学生,选择之后依然坚定,始终保持“心之所向,虽千万人吾往矣”,是看见了真相之后的依然热爱。
76200315 黄凡柯
白医路,漫漫长
学医,学的是心性。是永不放弃,是坚持不懈,是迎难而上,是自强不息。学医,医的是人心。希望是虚惊一场,希望是大难不死,希望是与死神对抗,希望是百岁无忧。学医,学的是知识,医的是生命。背的是课文,担的是责任。只因热爱,愿迎万难。
医生不仅要医治患者的病,更要医治患者的心,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让患者真正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信心才是更重要的。病不可怕,怕的是心已经被病魔所控制。不管多少患者不理解,但还是坚持这样去做了。有委屈、被辱骂、甚至有时丢弃工作的决心,但当医生身穿白大褂时,其他一切似乎又不是那么重要,治病救人再次又成为他们的主题,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不惜一切,捍卫患者身心健康。医生从灵魂深处是想让病人康复,这是职业道德底线和职业成就感来源,但是疾病复杂且很多并不能解决。医生要坦然面对死亡与病痛,让病人消除恐惧,得到支持,力求让每一位患者能够健健康康的走出医院,实现个人价值,不枉医者的职业意义与时代担当。
76200113 陈春宇
我们曾经历过生离死别,也经历过如释重负,无论是哪一种都将逝去。仲夏的凉风终会吹走炙热的焦虑,随之而来的便是希望与远方。
“医”门开
夜,黑了。
“姥姥手术的情况怎么样?。”
“成功的机率大吗?”
“不知道,需要看医生的努力。”
医生,人一生中会听见无数次这个词的发音,但是要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个词背后含义,时间上就有所差异。而我,就是在那个夜晚,打开了那扇属于医者的大门。
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放学后回家的那条小路,春夏有绿树蝉鸣,秋冬有落叶白雪。我和姥姥的欢声笑语,一起在那条路上走过了我的童年。
在那条路的必经之地,有一栋老楼,老楼前面有一尊雕像。在我每次经过时,都会驻足端详一番。那尊雕像的形象在我脑中就像一个拼图,每次的观察都会填上几个图片。
“拼图”完成后,那是一个威严又不失慈祥、普世但充满智慧的形象,眼睛深邃地望向前方,眼神中充满济世的愿望。
“姥姥,那个雕像是谁呀?”
“那是白求恩,一位国外的医生,在抗战的时候救过很多中国人,所以就立了一个雕像来纪念他。”
“哦哦,真了不起!”
灯,灭了。
门,开了。
“医生,病人的情况怎么样?”
“您放心吧,手术十分成功,病人的情况很好。”
“医生,实在是太感谢您了!”
“没事没事,是我们应该的。”
那是一双疲惫但又兴奋的眼睛,两个不应该共存的精神状态叠加在一起,不会让人感到诡异,而是让人感到安心与温暖。
一扇门开了,姥姥平安,是我们整个家庭的希望。
那时,属于我的“医”门也开了,我会努力在将来给更多家庭带来希望!
76200216 王政达
从放下,到奔赴
其实回想起为什么选择医学,我想大概是不想再感受身边亲友面对病痛而无能为力时的那种无措和难过。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患上了癌症,说来惭愧,我真的记不清他得了哪种癌症,也记不清父亲到底是在我五岁还是六岁的时候永远离开了我和母亲。但我仍然记得父亲压抑的喊叫、母亲低声的啜泣以及外公外婆的强颜欢笑。
文字有时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有时又是如此的苍白无力。我无法准确描述出我萌生学医想法的具体心路,我只知道在我父亲离世前后的某一段时间里,我其实是特别痛恨医生的,因为我们付出了可以牺牲的一切,却终究没能换回父亲的平安归来;我也记不清我什么时候,慢慢放下了心中对医生的成见,或许是因为我也曾被医生治过数不清的病,也可能是因为我慢慢接受了父亲已经离开的事实。说来奇怪,在我童年记忆已经如此模糊不清的情况下,我内心学医的想法却是如此的清晰。
76200427 陈勤伟
夏日蝉鸣不止,我们逐梦不息。白医精神永垂不朽,医学道德永立心中,我自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伟大精神。
追寻心中的医学道德
特鲁多说: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我认为它高度概括了医学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医学与其它学科门类相比具有独特性,它更像是科学与人类之间的交流。它由人的可以称为自私的情感出发,并为之衍生出独有的准则:医学道德。
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出发,仍然在路上的我们追随着白求恩、李斯特、巴斯德等人的足迹,追寻科学的足迹。
问起我个人学医的初衷,自然是被医生独有的气质吸引,其可归结为医学道德。它是医学工作事业发展的标尺,围绕着它所发展壮大的科学反过来继续为人民服务,向着更加幸福的生活,崇高的理想迈进。我自愿成为这众多探险者的一员,为了医学事业奋斗终生。
76200224 李珂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庚子伊始,自中华腹地、九省通衢的湖北武汉开始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迅速席卷全国。一时间,人心惶惶。然而每遇危难,总会出现无畏勇士。在这个特别的时刻,许多医护人员挺身而出,把自己的安危抛于脑后,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尽己所能,无私奉献。他们逆着人流,勇往直前的美丽身影,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期待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加入白衣天使的队伍,共同撑起祖国的脊梁,护佑华夏长宁。
楼高百尺,方可摘星辰。经过无数个披星戴月努力奋斗的日子,我如愿考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为自己的梦想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初踏入校门的我,心中更多的是对医生这份神圣职业的向往。而在参加了学院为大一新生举办的白求恩精神讲座后,我深深地为白求恩的品质所感动,心中的目标与信念也愈发坚定。
相信每一个学医的人都知道白求恩医生。他的品质可以概括为: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坚强有毅力的精神。“白求恩精神”诞生于战争年代,践行于救死扶伤的烽火前线,更发扬于和平建设时期,它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医疗卫生战线职业精神的真实体现,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卫生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
践行和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是白求恩精神在新时期的延续与升华,亦是我们每一名白求恩学子当仁不让的责任。相信将来我会立足医者岗位,以仁心仁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用行动诠释医务工作者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76200104 周小琳
在奔往夏日的列车上,夜空繁星点点,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也是困难重重。学医不易,但荆棘密布又如何?夏天正是耕耘季,岂能放弃儿时梦?
学医心路历程
回首2020年7月,正值填报志愿的时期,在疫情笼罩之下,一腔热血沸腾,萌生了成为一名医生的想法。
张文宏医生呼吁人们注重防护;钟南山院士年过耄耋,再上火线;医护人员在除夕夜放下碗筷,坚毅逆行……疫情之浪下,浮现出一张张勇敢的面庞,他们挺身而出,抵挡了风浪。正因有他们负重前行,才有了我们平静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我也要与他们为伍,守护家人,守护人民。
虽然妙手回春的理想很丰满,但这条路却荆棘密布。网上对于医学生的戏谑数见不鲜,这并非空穴来风。
直到我真的踏上了医学之路,真正开始学习专业课的时候,我才发出了感叹:看来,这条路真的不容易。课程密集,压力较大,记忆内容很多,这一切都是真的。虽然有所准备,但有时还是会“按下葫芦起了瓢”。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乐趣呢?穿过厚实的专业课本,归来已身披铠甲。环顾四周,许许多多的人在与我同行。相仿的年纪,同样的热情,偶尔的眼神对接,脚步更加铿锵。
一切的崇高都不会被消解,一如我们心中穿上白衣的理想。一切大厦,都从脚下的平地开始,而一本本课本,便是筑成大厦的砖,垒于脚下,万丈高楼不是梦。
《物理论》有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也是需要学习的部分。点滴积累,循序渐进,才能成大器。
“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情之所钟,虽千万里吾念矣。”我们以梦为马,穿梭于知识的海洋;以心为灯,愿做生命的守护天使。吾将上下求索于医学之路。
76200403 王艺桥
蟋蟀的唧唧,夜雨的淅沥,从黑暗中传到我的耳边,儿时的玩具放在包中,自我的经历润泽理想,收拾好行囊,准备出发。
怀少时之梦,走白医之路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走过十八年光阴,如愿进入吉林大学临床医学系。立于现在,回溯过去,那些不可磨灭的经历、孩提时期的话语、青少年时坚定的誓言恍如昨日,令人感慨。
在幼儿时,幼儿园老师曾问过一个每一个孩子耳熟能详的问题:“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我的答案是医生。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城镇,在那里,医生的形象是崇高的,家长的教育也使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满怀憧憬,尽管我并不十分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具体职能与意义,但这些教导与熏陶依然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学习医学的种子。
小学时,我家一名亲戚患了肾病,他的肾逐渐变硬,整个人也逐渐失去往日的神采,开始变得消瘦,脸颊凹陷,他开始变得暴躁、意志消沉,这都是我所不愿亦不忍看见的。因此我坚定了学医的决心,我想治好他,我想让他恢复到最初的模样。学医的种子在此时真正开始生根发芽。
年复一年,到了高中,姥姥车祸的噩耗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原本的平静,我的心再次不可抑制地波动起来,学医成为了高中时期最明确的目标,不可更改。我不愿看着最亲近的人生命渐渐消亡,不愿再眼睁睁看着因为未知的病毒而有更多的人在痛苦中死亡。心里的那棵嫩芽开始疯长,终于高考的到来让我的梦想变得丰满,开花,结果。
我终于如愿了,我成功踏上了白医之路,尽管逝去的人不会再回来。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会怀揣着这渐渐可以触碰与实现的梦想,怀着白医的高尚精神,用自己的力量救治每一个患者,尽量弥补我的遗憾,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不再有如我一般的遗憾,让他们的眼中一直充满光芒。
76200206 吕美霖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我们在春天播种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夏日更当奋力耕耘,不管烈日炎炎,不管蝉鸣聒噪,只顾做好五六月的事,期待九十月的丰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