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心向医,医路心语。长春肃杀的秋意挡不住满怀着热情与期待初踏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的2021级萌新们。秋风瑟瑟,心却滚烫。这句话用来形容刚刚经历高考,毅然迈入医学殿堂的他们,太贴切不过。
十余载春诵夏弦,十多年发愤图强。他们或受疫情期间的医者大爱感动,或自小就坚定了学医的抱负。无论如何,他们来到了这里,意气风发,满腔豪气。以蓬勃的姿态打开新征程的风帆,书写医路新语的前序。
从迷茫变得坚定,从冷漠麻木到充满希望。医学,是希望的学科;医者,是生命与死亡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萧萧的秋风中,吹不灭的是向医的热血之心,我坚定地走向希望的殿堂,埋下心中白衣的梦想。
白衣胜雪,心若明灯
外科手术之父李斯顿曾说过:“医生的职责是减轻病人的痛苦。”而李斯顿先生也通过世界上第一台麻醉手术创下了最短的手术时长——28秒,这个纪录至今无人能打破。医生从不会认为任何一名患者失去希望,他们只会说特效药尚未出现,疾病暂时无法治愈,然后尽力去减少患者的痛苦。正是因为这种科学理性的精神与永不言弃的信念,吸引我走上了医学的道路。
父亲曾奋战在扶贫工作的第一线,却因过度劳累而导致腿伤,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从小疼爱我的爷爷,因为脑梗而生活不便。不论是我自己还是他人的家庭,我都见过了太多的病痛,正因如此,我才想要从事医学,去尽力减少人世间的苦难。
我曾跟随父亲到贫困的山村,见到了那里的贫困与荒凉后,我想到世间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我也许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在了解过各种职业后,我最终决定从事医学专业。
见识过医学繁重的教材,病人对医生的不理解,以及医生前辈的自嘲,我仍然对医学充满了向往。医生的职责是战胜病痛,世上尚有很多人勇敢地对抗病魔,不放弃生的希望,我又怎能因为一些小的挫折而熄灭内心炽热的火焰。
我曾在日复一日中消耗了热情,对一切变得不感兴趣,却也因此才能冷静权衡各个职业,最终选择了医生。这也许是命运使然,了解了一个又一个医学专业,选过了一所又一所大学,当我来到白医的那一刻,我无形中感受到了责任感,对科学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苦难中的病人负责。
从浑浑噩噩到坚定向前,从冷漠麻木到充满希望,医学的种子在我心里种下后,慢慢地发芽生长。在决定去拯救病人,对患者负责时,我也同时明白了自己要负起的责任,这不仅仅是职业的选择,更是一次人生的成长,这也是医学的力量。
诚然,医学的道路漫长而艰苦,但我们的使命是减少病人的痛苦,如同抗击疫情的战士一般,因为人民需要我们,所以我们要走在医学的前沿,为小到每个病人,大到为人类去做一份贡献。哪怕只是微小的光点,终有一日也会汇聚成耀眼的太阳,照亮每个受病痛折磨的人的内心,给予病人温暖的希望。
小小的细菌也能感染伤口致人死亡,如果没有医学的话,人的寿命只能由命运来决定。但是,勇士从不相信所谓命运。医学的存在,是在以科学的光辉对抗自然的无情,我们的前路无比艰巨,我们使命无上光荣。
医学诞生于病人的苦难,目的却是消除病人的痛苦,也许有一天,世上不会再有苦难,那一把把早已不再沾染血迹的手术刀,会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无声叙述着医生的过往。生于苦难,而向往光明,这就是医学的魅力。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多年以后,我站在手术台上,也许会想起那个决定从事医学的下午,夕阳落下,我心中的太阳却刚刚升起。从事医学,无怨无悔。
76210433 常智博
医路也是传承之路,在医学的熏陶下成长,满怀对医者的敬畏,我接过父辈的旗帜,坚定心志,重新启航,初心不变,奔赴远方。
白衣披甲 碧血丹心
2021年6月28日,高考志愿填报的最后一天。我最后一次检查了页面上的六个医学类志愿,郑重地关闭了网页。
作为一个有一半课余生活都随着父母在医院里度过的孩子,我从小就对医生和医院怀有一种接近虔诚的感情。医院,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的初遇与告别都在医院发生,或者说,它是一个迎来送往生命的地方。父亲曾无数次地告诉我,医生,是最接近于佛的人。这世间有那么多种职业,唯有医生,是负责修补生命的。
因为传承,我决定接过父母身上的白衣。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陌生的疫情来势汹汹,无数白衣战士来不及与家人告别便奔赴前线,而我的父母,以及更多更多的人,作为他们的后盾,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那段时间,父母忍痛把我和弟弟送到了祖辈身边,割断与外界的一切接触,执行严格的自我隔离。父亲作为传染科的负责人,时常没日没夜地工作,而母亲与她的同事们一起,沉默地将一切风险隔绝于她们构建的屏障之外。
如果说疫情让我更深地理解了这身白衣所代表的责任和担当,那么2020年的几次大型医疗纠纷则让我更透彻地明白了,医生要面对的,不只是病魔,还有人性深处的恶。
高考报志愿,我遵从本心,六个院校36个专业,填满了医学。有人劝我再考虑一下,医生的薪资和就业都不是目前的最佳选择。我是这样回答的:“我们选择一个职业,不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多少荣耀、多少财富,而是我们认同它的意义。”
白衣披甲,碧血丹心。这就是医生的意义。
有言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而我选择医学,正是为了传承这份即使冻毙于风雪也要为众人抱薪的坚守与无畏。
2021年,我18岁,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前方的路还很长很难走,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选择医学,我不后悔。
76210204陈世桐
“悬”壶济世,仁心成医。武汉的疫情牵动人心,奔赴前线的医者大爱感动了天下,也坚定了少年心中对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憧憬与向往。瑟瑟秋日,对二院向往已久的种子,已然生出了新芽。
“悬”壶济世
为什么选择临床医学?因为我想把医护工作者曾经对我的爱回馈给他人,回馈给社会,回馈给国家。
我叫王李悬,也许就像我的名字一样,我人生中的前十八年,有很多命悬一线的时刻,而在这么多危险的时刻,是医生们将我一次又一次地从悬崖边拉回平安稳定的生活中来。
我还没有出生时,妈妈因为一些原因想把我引产,而妇产科护士很心疼地说:“孩子都这么大了,你舍得吗?”正是这句话让妈妈改变主意,也让我在03年的一个冬夜顺利降生,成为家中最珍贵的财富。
我上小学的时候体弱多病,需要经常往医院跑,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望着医院熙熙攘攘的人,年纪还小的我感到恐慌和害怕。而那个记忆中和蔼温柔的儿科教授,总能和我亲切地聊天,耐心地询问病情。他让我健康成长,也给我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2020年1月20日,我因发烧39.2度被爸妈送到医院,那天的发热门诊人格外多,而我又很“不争气”地对一种又一种药品过敏,我问医生:“你该不会要下班了吧?”他坚定地回答我:“放心吧,我肯定比你们离开这个医院的时间晚。”凌晨四点,我的烧退了,也安全到家了,而那位医生依然守候在岗位上接诊。后来,钟南山院士确认病毒出现人传人现象,武汉的疫情越来越严重,当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居家隔离时,无数医疗工作者仍和那天晚上的医生一样,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在他们的岗位上济世救人。
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我坚定不移、不假思索地把专业那一栏填上了临床医学。我来自武汉,作为一个从小被医生帮助的人,作为一个疫情期间被无数医护人员不畏生死帮助的城市的一员,我觉得选择临床医学就是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最切实的途径。我想在患者可能做出错误决定时给他们正确的方向;我想在患者感到不安无助时给予他们安全感;我想在人民群众,在国家需要医生时主动请缨。我想“悬”壶济世,我想帮助更多的人,我想奉献出我的力量。
当我得知自己被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录取,当我听说二院在2020年抗击疫情时接管的医院就在我家附近,当我了解到堂姐曾经照顾过被二院医生们一次又一次从死神手中抢过来的新冠患者“老秦”,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触动。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缘分将我和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联系在一起!医护工作者的精神需要一代代青年的热血传承,我迫切地渴望像白求恩医生一样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当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也一定会像逆行而上的吉林大学的医护人员一样挺身而出,贡献力量。
76210412王李悬
年幼的孩子,心中深埋医学的种子,秋来之时,正是结果之日。初踏上医学之路,蓦然回首,才发现那稀里糊涂的执著,或许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无形之中早已坚定了白衣的梦想。
缘来是白医
学医对我而言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心路历程,有的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医学迈进,向奉献者看齐。
白衣·缘起
我第一次提出想要学医是在孩提时候,几乎所有人的小时候都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而当我面临这个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医生!这好似前世的约定,毫无根据地便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而且从那时起这个念头便挥之不去,这也似乎预言了我与医学的“生死”之约。
灾疫·决心
在我稀里糊涂定下了医学心后,上苍仿佛看穿了我的迟疑,于是一场“生死”之约就此拉开了序幕。
那是我人生至今为止最黑暗的一段日子,一场灾难席卷了我幸福的家庭。那是很普通的一天,而反常的是我被从祖母家送到了很少去的外婆家,而下次看到祖母时,我便听到了一个坏消息:祖母病了,肺癌晚期,仅剩一年的寿命。可能是因为当时还年少,我天真地相信那个从小护着我长大、在我心目中如同超级英雄一般的祖母一定会好起来,我甚至自信到没有好好陪伴祖母走过最后一程,这成为了我将延续一生的遗憾。从那时开始,医学对我而言便多了一份别样的意义,因为心怀愧疚,因为曾经失去,所以我想弥补、想守护。
从那之后我便加倍努力以成为一名医生,但庚子鼠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的生活节奏。那是灰色的一年,疫情如浓雾遮蔽了万家灯火,疫情如猛虎堵住了百姓去路,那段日子人们陷入恐慌,生活没了希望。但那也是白色的一年,无数白甲战士献身一线,无数白衣天使八方支援。也是这时,在新闻报道中我与白医结了缘,我与二院结了缘。吉大二院援鄂医疗队使用ECMO成功救治了70岁的鲁爷爷(化名),创下了新的纪录,那一刻我是那样激动,好像那个老人的治愈也同样治愈着我那颗满怀愧疚的心,这几乎告诉我医学能消除人类所有的伤痛和悔恨。从那时我便开始留心二院,也渐渐地有了医学必定能捍卫生命的坚定信心。
祖母的病让我从我个体层面上越发追求医学,而新冠疫情中感人的一幕幕则让我从国家层面上树立了学医并非仅为了自己能偏安一隅,更是为了守护一方可爱的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可爱的人民的信念,也让我与医学的所谓“前世之约”化作了今生坚定的生死之约。
白医·启航
7月22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这一天是我从吉大官网上看到我被二院录取的一天,也是我这一生医学的启航日。我是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不知为何在医学上我却执着地相信一定会有“前世之约”。如果真的要我解释,我想也许这就是医生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对我的巨大感召力吧。我不在乎并不完美的昨日,也不愿想缥缈难测的明天,我只想抓住此刻,不必风生水起,不必功成名就,我只愿我的医学之路循序渐进,我只愿我的奉献之心细水长流,我只愿竭一生精诚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76210120 孙圣凯
幼年体弱,感念于医者们曾给予的关怀,幼小的心中已然暗下决心,“长大后我将成为你”。十余载苦读,今朝继续为梦想努力向前。幼时播撒的种子,如今已然拔节孕穗;幼时许下的心愿,如今便用行动来践行。
长大后我将成为你们
生于非典,闭塞的乡村虽无疾病的肆虐,却也笼罩着阴霾,2003年,我出生了。
一岁半时,我患上荨麻疹,父母束手无策,望着满身疮斑的我心疼不已,一位老中医给我开了几副中药,药到病除。我那时虽无记忆,母亲在我长大后时时提起,带我去看了那位老先生。鹤发童颜的他精神矍铄,满眼慈爱,我对他怀着深切的敬意,我第一次明白什么是悬壶济世,医者仁心,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小时候我体弱多病,每逢换季总是医院的常客。记得一位叔叔身穿白大褂,口罩的遮掩下看不清容貌,眼神中满是睿智的光辉,他总是简单地询问几个看似简单却有意义的问题,寥寥扫几眼化验单,就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开药开针,使我痊愈。护士姐姐亲切而又技术精湛,我的小手从未承受“跑针”的痛苦。医院是解除我病痛的地方,我在医院感受到了温暖的关怀与呵护,“长大后我想成为你”,稚嫩的愿望伴随我来到了高中。
高一时,面临职业选择,忆起他们无私奉献的模样,为了我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梦想,我放弃了更有优势的文科,选择了理科。有人劝我,理科不好学,学理科太累,我也知道我不太擅长学理科,但是我怀揣着梦想,不怕千难万险。
高二,疫情来袭,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钟南山院士挂帅出征,李兰娟院士奔赴前线,甘如意千里骑行赶往武汉,千千万万逆行者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赞歌。我今后也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相信,我能做到。
高三,最后冲刺,张张试卷铺平了通向未来的路,夜夜灯光照亮最初小小梦想。午夜梦回,老先生的模样愈发清晰,慈爱地问我学习累不累,鼓励我胜利就在前方。晨起,桌上唯有未合上的试卷,和一杯早已凉透了的浓茶,昨夜苦读,今朝继续为梦想努力向前。
经历了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我坚定学医,我要成为你们,出招生结果的那天天气很炎热,在紧张激动中,我如愿以偿。2021年,我18岁,我离你们又近了一步。
从西北到东北,从新疆到吉林,跨越千山万水,我来到吉大,被这里的学术氛围感染,在“求实创新,励志图强”校训鼓励下,白求恩精神的感召下,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长大后我将成为你们,和你们一样救死扶伤,无私奉献。
第一次穿上白大褂,我好像看见,一位年轻的医生在前辈们的带领下,做着和前辈们一样无私伟大的事业……
76210213许毓颖
我也曾在风雨中随风摇摆,我也曾为生离死别黯然神伤,幸而医路之上不曾有憾。初登医路,就已坚定心志,我是我的家乡里,不可更改的农民,永不变质的医生!
学医心路历程
小时候在老家的火炕上看三国、读水浒的时候总是有一种疑惑,天底下的人打打杀杀呼来喝去地在追求什么,每次只听到明朝杨慎《临江仙》中的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每一集的片头响起。“什么是英雄啊?”这是我问过爷爷无数次以至于我想不起来在哪些地方、什么时候问起的话。爷爷很少回答我,好像避而不谈和沉默就是他的答案。只有两次,爷爷回答了我的问题。
爷爷第一次正面回答我,他只告诉我:你是英雄,我不是,因为你会念书,我不能。从那天开始我明白了,英雄就是去读书。这是爷爷对英雄的解读,后来我在读书的过程中理解到了什么是英雄,并且根据这样的理解选择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我庆幸小时候问过的这句话,这让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也让我追求理想的翅膀没有夭折在我的青春里。所以当我最后从西北来到东北,站在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站在白求恩的雕像前时,我满怀感激。曾经在小学课堂上听到的一句话让我每当想起都会从骨骼里发出战栗,清人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时,经天纬地成了我的梦想,可是当我走过那绚烂多彩的人生历程后,我发现经天纬地也许是难以到达的,于是我明白了,造福一群人是困难的,于是我不断地去寻找造福单独一个人的方法,对这样的追求也恰恰是支撑我远赴东北求学的信念。
爷爷第二次的回答是在离开时,那是一个非常侧面的回答。爷爷病倒的时候正是我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爷爷的病没有影响到我对未来的抉择,只是他曾经问过我,我想要成为哪种人,爷爷问的哪种人只是某一种职业,可是他的意识已经很淡薄了,他的生命体征已经很微弱了,他不再懂得医生是什么意思,他勉强从我的话里明白了我要前往东北,他只拉着我的手告诉我:“去吧,你愿意,你就去。”我从爷爷的话里解读出了未讲完的含义,“在全人类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这是贝多芬说的,但是我相信爷爷也一定这样想,他一定觉得医生凝聚了这些特点。他不会使用高尚这个词,只是说医生都是顶好的。那一次,我离开家乡,爷爷也离开了我们,最终都不知道病因,不是因为医学水平的落后,而是他年迈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住治疗措施。
爷爷离开的时候是我来到吉林大学的第七天,军训场上西南方的星星闪烁着家的方向,我吹着长春的秋风突然间想到了爷爷第一次回答我“英雄是什么”的场景,在金黄的玉米地里,整齐的田垄上,苹果树下,在一样的秋风里,他一定觉得在农民的家里,读书的人就是英雄,一定觉得农民的家里有一个医生令他自豪。有人问我穿白大褂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我第一次穿白大褂的时候什么都没想到,唯一有的就是划过我眼前的那一张张西北地区劳苦人民饱经沧桑的脸,因为我是从他们里出来的农民医生,不可更改的农民,永不变质的医生,我将履行我的职责,踏上这医学征程!
76210224 丁嘉成
悲欢离合每天都在上演,心中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携着从医的火种而来,那是簌簌的秋风也吹不灭的心火,以它作为照亮前方的提灯,无畏启航,救死扶伤。
医者赤子心
“山暗云窗暖,天明霜夜清。沧桑循正道,长籍白衣名。”医生,古有悬壶济世之盛赞,今有白衣天使之美名,而它之所以为世人称赞,不仅因为他们治愈了人们身体的伤痛,更是因为他们拯救了患者们被疾病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心。
众所周知,一个医生的培养周期是漫长的,立志为医者不仅需要强大的恒心,还需要比磐石更为坚定难移的决心。而我之所以选择学医这条艰苦却意义非凡的道路,其一是就是我母亲的一位同事的故事,她只有三十岁,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春节,在她以为自己只是得了一场漫长的风寒时,检查结果却是肺癌晚期。我从母亲的口中渐渐地勾画出了她为了家人而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的故事全貌。她飞去北京寻找治疗方案,吃昂贵的不在医保范围内的靶向药;她卖了与丈夫拼搏多年一同在小城购置的房产;她彻夜难眠,担心钱不够花,担心女儿年幼,无法承受失去母亲的痛苦,担心自己再也没有明天。这就是在这世界上时刻发生着的无数个悲情故事中的一个,但是它就如此鲜活地发生在了我的身边,这在我心中埋下了从医的火种。
后来,我从纪录片《人间世》中又得到了莫大的触动。片中,一位新婚半年、年仅26岁的孕妈还未从新婚和孩子到来的喜悦中走出,就从天堂掉进了地狱,她得了一种罕见的癌症,几乎已经是无药可医。她无奈选择将腹中胎儿过早剖出以挽救自己的生命,孩子出生后,她对着保温箱里的孩子哭着说对不起,说自己还没有伟大到能完全弃自己的生命于不顾,毕竟她才26岁,这样的境况实在太过悲苦。渐渐地,她开始站不起来,眼睛也失去了光明,因为身体里多处肿瘤的压迫,她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最后,她给尚在襁褓中的孩子留下了18年的生日祝福,这成为她给世界留下的最后的痕迹。
世界上有太多本该灿烂辉煌的人生因为突如其来的疾病被匆匆画下惨痛的句点。在我看来,医生的存在,就是为了将原本就属于这些人的人生归还给他们,给他们一个去陪伴家人、实现人生理想、探索这个世界的机会。医生这个职业也因此神圣而伟大。
疾病无差别地降临在人们身上,像一把锋利的镰刀,收割无数或年幼懵懂,或盛年有为,或走向黄昏的人的生命。我坚信世界不该是这样,故而立志在今后的人生中积极探索医学道路,为战胜疾病,挽救更多生命而不懈拼搏奋斗!
76210112成思佳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大气的秋日是肃杀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十余载耕耘,2021级的萌新们满怀收获,褪去铅华,重新起航,在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沃土之上,小心地种下自己的医路梦想,叩开医学的大门。无畏将来之寒冬,自有坚韧的信念。新心向医,期待在下一个收获的季节,都能满载而归。
(编辑:文化办)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