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 报道)近日,第四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各组别决赛在苏州、淄博如期举办。大赛主题为“关注转化医学面向临床实际需求、强化技术创新与创新服务”。
胃肠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的赵洪宇医生作为团队代表,参加“一种正压隔离式多功能诊疗舱”和“腔镜试教用头戴式术中光学交互系统”两个比赛项目,分别获得“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防疫与感控消杀产品决赛进取奖及可穿戴与智慧医疗决赛的优秀奖。在“腔镜试教用头戴式术中光学交互系统”项目中,更是在本届可穿戴与智慧医疗组决赛中位列医院入围项目中第二名。
团队负责人魏丽娟教授介绍,本次获奖的两个项目都是从临床一线需求和难题出发。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广等特点,呼吸道飞沫传播及局限空间内气溶胶传播是它的重要传播途径;咽拭子核酸检测便捷且具有高可靠性,而在咽拭子采样过程中,由于口咽遭受外界刺激,被检测者可能会有喷嚏、咳嗽等,如果是患者则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喷发大量载有病毒的飞沫甚至在局部形成气溶胶污染,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魏丽娟教授负责的智能团队在疫情起始阶段就致力于研发核酸检测个人防护装备,如何降低医护采样风险?提高医护个人防护安全?其团队发明的 “一种正压隔离式多功能诊疗舱”正是基于COVID-19流行病学数据下大基数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及轻症患者所处密闭环境内建立一种可保护医护人员安全并高效完成核酸采集、化验等临床诊疗操作的多功能诊疗舱。该发明已被授予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发明可有效保护医护人员免受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传播及相对密闭环境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传播风险,同时该多功能诊疗舱能实现医患间接式采血、输液、取咽拭子、查体及完成各种辅助检查等诊疗过程。该诊疗舱使医护人员在舱内通过间接方式进行诊疗及护理操作,减少了方舱医院内工作人员所需数量,降低感染风险,提高临床诊治效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得到了本届防疫与感控消杀产品决赛评委的一致好评。
“腔镜试教用头戴式术中光学交互系统”项目则从外科或内镜医生在腔镜手术示教过程中因双手持器械,针对助手或手术观摩者所提问题除语言描述解答外,无法进行有效的演示与沟通这一临床痛点出发。既往腔镜术中术者与助手、参与者、观摩者观点交互仅停留在语言或术中单向互动。而术中助手、参与者、观摩者有疑问时除语言表达外,无法具像化自己的问题与观点。针对上述问题,魏丽娟教授智能团队发明了一种头戴式术中光学交互系统,其特点是术者将戴上具有红外线控制装置软式头带,该系统可使医生在不影响双手操作下,通过头戴式激光发射装置,在术中视野画面进行定点、标记、提示。此外,助手、学员、观摩者等可同样佩戴该设备,在术中提问除语言描述外,还可在腔镜画面中的解剖标志、操作路径等手术细节进行定点、标记、提示,将提问与解答具体化,方便术者理解,便于助手领会,提升腔镜指导与教学交互性,提升手术团队沟通效率。智能团队组员赵洪宇医生与多学科专家经过分析与验证后,认为该装置可明显缩短了青年医生术中学习曲线,提升手术团队决策效率,可使手术观摩者、学员能理解术者术中操作背后的手术逻辑与操作意图。该项目已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并在本届创新创业大赛可穿戴与智慧医疗组得到评委高度认可。专家认为,该装置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可提升临床技能传递效率和术中团队沟通效果。该项目在本届可穿戴与智慧医疗组中,在医院入围项目中排名第二,同时获得了其他参会企业与高校高度肯定。
作为我院青年医师创新创业团队代表,获奖后的赵洪宇医生非常激动。赛后归来他表示,这是第一次参加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收获颇丰。临床创新不能局限于理念,停滞于证书,而是应该将好的临床想法变为现实,最终服务于临床,让患者受益。智能团队也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在日后的各项比赛中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