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璐 报道)在这踏青赏花的早春时节,我们本应与家人携手户外共赏美景。疫情的卷土重来打断了我们的生活,暂停了我们的城市,带走了早春那一份美好。为了保护市民、守卫家园,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迅速调集全院精锐,组成多支核酸检测队伍,分赴各地驰援抗疫。
我们是吉大二院赴九台区核酸采集队,截至4月4日,我们采集队50名队员已连续奋战20余个日夜,转战在九台区上河湾镇、九郊街道、卡伦镇、九台街道等4个乡镇街道,行驶里程1500余公里,累计核酸采集118097人次,其中,入户检测8000余户,15054人。我们已不知来时的路,也记不清乘过的车,更想不起吃的什么,队员们一直都是躺下就睡,起来就干,努力适应着快节奏工作。直至今日,我终于有时间停下来回顾一下这段日子了。
踏“雪”而来,浴“雪”奋战。3月15日凌晨,“有一项紧急任务交给你,九台区现在核酸检测任务告急,需你立即带队前往支援”护理部主任程远娟的电话叫醒了睡梦中的我。“好的,我马上收拾行李。”我毫不犹豫地领命,简单收拾行囊便赶往医院。
天空依稀飘着雪花,上午11:00,我们50名队员已抵达九台区上河湾镇。这是我们是第一次到乡镇采核酸,虽然队员们都经验丰富,训练有素,但工作的难度还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想。抵达后,我们按照车上临时制定的预案,分组开展工作,有人负责与社区人员沟通,提高防控意识;有人负责向居民们宣教,间隔排队、带好口罩;有人负责一对一对扫码人员教学、洗手、消毒,采集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但是我们还是低估了乡镇的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当天,天阴沉沉的,冷风嗖嗖的刮,刚工作一会儿便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由于需要下屯,挨家挨户到居民的家里,雪落在面屏上模糊了我们的视线,脚下的冰雪和泥泞的道路使得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最终,经过队员们10余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打响了我们的第一战。晚上23:00,回到住处,卸下行装,我发现队员们已面目全非,脚磨破了、脸上也勒出一道道血印……但没有一句怨言。
精细工作,万无一失。我们前后两次到过卡伦街道执行任务。卡伦街道是我们去过的管理最严谨,居民防护意识强,领导组织最得当,工作最顺畅的街道了。但即便这样,在采集过程中,也时常有小意外出现,更别提其他街道了。记得那天我们做的是10混1的采集,当完成一组马上封管准备开启下组时,复核小组发现扫码人数不对,社区工作人员立即停止采集工作,马上上楼逐一核对,最终及时找到了未扫码的居民,确保了采集工作万无一失。正是队员们这种慎之又慎,精心细致的工作方式和态度,使得目前我们未出现任何工作失误和队内感染。
黑夜降临,你就是光。九台街道是我们在九台区工作的第五天,此次是第七轮全员核酸检测,单人单采,部分需入户。我们深知九台城区此时的态势非常严峻,风险很大,九台街道已确定有阳性患者,只不过是出现几个的问题。由于温度太低,又刮起大风,室外采集,加之反复消毒迅速带走了队员们手上的热量,两层胶皮手套勒得手都不过血了,那种滋味难以言表,再加上光线不够,很难以找到采集对象的采集部位,严重拖慢了我们采集的节奏。工作到凌晨2点左右,我们的身体早已麻木,心慌、喘不过气,脸上被勒的有点过敏、发痒;防护服里面的衣服被汗水浸湿带来阵阵凉气,但大家都在默默坚持。正在大家都快坚持不住的时候,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我耳旁响起:“阿姨,谢谢你,这是我妈妈给你准备的暖水袋,天太冷了,你暖暖手”,我低头一看,是一瓶装满热水的瓶子,还包着一层绒布。接过暖水袋的那一刻我心融化了,瞬间又充满了力量。这一瓶热水是群众对我们感激,对我们的爱戴,孩子的一句“谢谢”,就像那夜空中的一道光,让我们觉得什么都是值得的。
温暖护航,保障有力。3月25日,我发现队员们身体也都快吃不消了,好几个人嗓子都喊哑了,眼窝都陷下去了。很多人因为长期无法按时吃饭,常吃凉饭,还出现了胃部不适,拉肚子的问题;很多人因长时间戴手套出现了皮疹。队员们从家带出来的生活备品,已经消耗殆尽,加之工作风险很大,大家虽然不说,但是我深知她们都在绷着而已。交谈中,我了解到,眼底病科李春影爱人在吉林市援建方舱医院,家里剩下年迈多病的母亲,临近中考的孩子,最初几天都是好心邻居帮忙送菜,最近几天由于疫情防控升级,家里已没储备物资。胃肠内科张天爽丈夫在外地,家里仅剩老人带着2岁的孩子,由于老人不会网购,已经没有蔬菜可吃了。就在我们困囧之时,院里为我们送来了各种物资,想尽一切办法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防护用品、消杀用品、还有各种药品和生活用品。院领导在指派专人派送物资的时候强调一定要做好标记,第一时间把物资送到有困难同志的家中,及时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有医院做强大后方保障,我们定会不辱使命,不胜不归。
战而无畏,归时无恙。
为尽快遏制疫情上升势头,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渠道,九台区正在开展全面彻底核酸排查工作,我院核酸采集队入户采样,打响了封控区和重点群体核酸检测攻坚战,成为九台区啃下疫情防控这块“硬骨头”的关键力量。入户采集,最能考验身体极限承受能力的就是穿防护服爬楼梯,厚重的防护服使我们操作起来更加艰难,没走几层,我们便闷热、乏氧,防护屏模糊了我的视线。面对种种考验,我们没有退缩,“胖胖”的身体,左右再分别系上袋子,走起路来像一只只企鹅。小区居民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几岁的孩子,都努力的配合着我们。一扇扇铁门隔离了病毒,却隔离不了爱。一声声“感谢”、“辛苦啦”时刻温暖着我们。
长时间与家人分离的滋味并不好受,很多队员的孩子都尚小,都是十分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队员们电话里,每次传来“妈妈、妈妈”的喊声,都扣动着我的心弦,眼眶都经不住湿润。但我们深知疫情当前,国家有难,家乡有难,能够站在抗疫一线是国家需要,也是我们的职责使然,更是我们的无尚的荣光。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李兰娟院士,他们都是科学界的泰斗,他们本可以选择退居二线,安享晚年,却依旧用行动践行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光荣使命担当,为了全国人民健康奋战在一线,还有在前线的同仁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做得与他们比起来不值一提。我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我深信,我们众志成城同心协力,离抗疫胜利日子已经不远了。省委已经吹响了总攻的号角,我们将以输不起、松不得、等不了的劲头发起最后的总攻,我相信最终我们将赢得长春疫情攻坚战的胜利。让我们一起期待摘下口罩的日子,期待每一个家庭团聚的那一天。
那夜,我们踏雪而来,迎难而战;不久,我们定会平安归去,肩负无尚荣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