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新冠疫情突袭吉林。3月1日,珲春出现确诊新冠病例,吉大二院立即响应,第一时间组建援珲春核酸检测队。作为核酸检测队的老队员,眼底病科护士穆鑫、姜哲、孙冬梅刚从天津支援返家不到一个月,便再次主动请缨。亲吻年幼懵懂的孩子,告别满眼担忧的爱人,义无反顾地收拾起行囊,赶赴珲春支援。2011年9月,她们赴哈尔滨支援,2022年1月春节期间赴天津支援,均圆满完成支援任务,近半年3次出征,已经成长为成熟的抗疫骨干。
穆鑫,37岁,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底病科护士,主管护师,参加工作14年,一直是科室护理团队的骨干力量。
姜哲,37岁,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底病科护士,主管护师,参加工作11年,是科室护理团队的中流砥柱。
孙冬梅,37岁,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底病科护士,主管护师。参加工作11年,是一名优秀的护理骨干。
这次珲春爆发疫情,眼底病科穆鑫、姜哲、孙冬梅再次披上战甲,奔赴这场家乡疫情防控保卫战。由于他们团队主要负责核酸样本检测工作,需要等前线人员把核酸采集试剂送达后,才可以在核酸检测车内进行样本检测,常常半夜还有核酸样本源源不断地送达,所以没有休息,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面对种种困难,她们从未抱怨过。8台核酸检测车24小时三班倒,每日达到三万管的检测量,圆满完成了检测任务,为珲春市打赢疫情保卫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姜哲在珲春吉大二院核酸检测车内进行核酸检测工作(3月8日 摄)
3月10日晚7点,吉大二院核酸检测队再次接到紧急派遣支援长春市核酸样本检测的调令,穆鑫和姜哲立即收起行囊,整装待发,于3月11日凌晨3点多抵达长春市市委党校,并在第一时间开拓工作场地,接收核酸样本,进行样本检测工作。
长春市委党校院内吉大二院核酸检测队工作场地(3月18日摄)
由于核酸样本检测地点主要在检测车上进行,队员们出舱后还要进行两轮消杀才可返回驻地。由于条件有限,出舱后的消杀只能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进行。然而天公不作美,3月中旬,长春气温骤降,一连下了三天的大雪,对原本就身心疲惫的她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破晓时分,工作了一夜的她们走出工作舱,迎面而来的是刺骨的冷风和满天飘飞的白雪。然而,面对凌晨的困乏、身体抵抗力的低下、消杀帐篷中的寒冷,她们没有一句怨言,互相加油鼓励。
被冰雪覆盖的吉大二院核酸检测车及临时搭建的消杀帐篷(3月17日摄)
姜哲凌晨前往核酸检测车准备上岗(3月18日摄)
穆鑫小组在休息时被临时抽调支援接样组工作(4月14日摄)
在核酸检测工作中不是没有伤痛,也不是没有心酸,而她们只是一笑而过,自己默默承受了这份苦楚。长春突降大雪的那天,凌晨零点多,姜哲在下班出舱时,出舱口的铁梯已经被大雪覆盖,但她并不知道积雪下面已经冻上了厚厚一层冰,加上体力不支,一不小心,脚下一滑,生生从铁梯上滚了下来,当时躺地上就不能动了。缓了一会,她动动胳膊、腿,判断没有骨折,便谁也没告诉,慢慢爬起来,默默走进消杀帐篷,还是小伙伴穆鑫细心,在脱防护服时,发现了姜哲的不对劲,大家才知道此事。队员们一致劝她休息,姜哲仅休一天就带伤返岗,脸上依然洋溢着明媚的笑容……
姜哲从冰雪覆盖的核酸检测车铁梯上滑倒摔破手套(3月16日摄)
眼科中心穆鑫、姜哲、张鑫三人隔着生物柜门偶遇,互相加油!(3月18日摄)
连日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核酸检测队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工作,8台检测车24小时不间断运转,167名队员三班倒,与时间赛跑。多日连续作战,身心疲惫,但是他们时刻以精准、及时的工作态度要求自己,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抗疫“侦察兵”的任务,为全省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提供了重要保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