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凛冽寒冬到春风拂面,有一种力量在凝集汇聚;从无影灯下的沉寂到街头巷尾的忙碌,有一种精神是勇往直前。这就是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九台核酸采集队中来自手术室供应室的14名风华正茂的年轻队员,书生意气的真实写照。
做事循天理 博爱惜生灵
3月15日,长春市新冠肺炎确诊人数首日破千,疫情主要集中在九台区。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支援九台核酸采集医疗队紧急成立,手术室供应室14名队员火速报名。其中李杰、王晨光、许彦楠、韩建欣、翟红影和杨洪磊,作为有经验的老队员义不容辞,闻哨入列;张朝日和张冰雪作为只有一年工作经验的新生力量,也毫不犹豫,积极参战;王旭、季洋、何国庆等新入职的队员们更是踊跃报名,一马当先。就是这样,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手术室供应室作为此次核酸采集医疗队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小分队在院长助理潘振祥和护士长杨桂云的殷殷重托下,整装入列,蓄势待发。作为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年轻队伍,他们怀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执着和“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的担当,从容而果毅的成为支援九台核酸采集的“排雷兵”。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於寒尽觉春生
北国春城的三月,乍暖还寒。刚到九台的那几天,下起了鹅毛大雪,让我们切身体验了“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场景。原本就是户外核酸采集的工作,在气温骤降时,显得尤为艰难。3月19日晚,光明社区的核酸采集工作令人印象深刻。前一天的雨雪过后,当晚的寒风更显得凛冽刺骨。当时的任务是“全员采集,应检尽检,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因此我们的工作模式便是定点户外采集,有行动不便的需入户到家。核酸采集时,每采集一人便用酒精洗手做一次规范手部消毒,在近零下20度的室外环境中洗手不到20次就已经感觉冰凉刺骨。出发前,大家都对面屏做了防雾处理,然而到了夜晚,我们发现防雾也只是短暂的,因为很快面屏上便凝结成了冰。当晚核酸采集工作持续到凌晨三点,个别队员单人采集数量高达668人次。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手术室供应室团队依然保质保量,完成了人均超过四百余人次的采集任务。
由于当晚天气寒冷,入户采集更是难上加难。为了防寒,队员们在防护服里面都穿上了最厚的棉服、羽绒服,而入户采集时楼道里面与室外温差很大,导致一进楼道口罩很快就湿透了,有一种闷得喘不过气的感觉;面屏瞬间就被雾气遮挡;加之该社区都是楼龄较长的多层建筑,入户就意味着负重、憋气、爬楼梯,出来就是冰天雪地。当晚负责入户采集的李杰、韩建欣等队员在一次次冷热交替间,身上的衣裤不知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多少次,才最终完成了人均入户采集二百余人次的工作任务。
手术室供应室团队就是这样,以他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成功完成了九台每一次交付的核酸采集任务。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我们成功做到了“依然一笑作春温”。
雨打灯难灭 风吹色更明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于许多家庭来说都“意难平”,又“终和解”。
队员韩建欣作为有经验的老队员,以身作则,做到了有召必回。在她来支援的前20天,年近六旬的母亲做了腰椎手术,刚出院不到十天,身体还在恢复中,正需要女儿贴身照顾。然而在她看来,当时的九台更需要支援,她便舍小家为大家,瞒着术后刚出院的母亲来到九台。为了减轻家人的记挂,她谎称是在单位工作,只听到妈妈远远地在电话那头叮嘱女儿“注意保护自己,家里不用担心”……
队员许彦楠作为“警医”家庭,夫妻二人在没来得及商量的前提下,双双来到了九台区支援,分别执行任务,两人距离最近的一次只隔一条街道,然而特殊时期,双方终未见面,执行任务完成后各自归队离开。
“双护”家庭的杨洪磊;父母年迈,无人照顾的李杰;初出校园,边学习边工作的王旭、季洋、何国庆……正是因为有这般“可爱的人”的出现,才真实诠释了队员们“雨打灯不灭,风吹色更明”的坚韧意志。
今朝试卷孤蓬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时至今日,我们驰援九台已近40天。在党中央和吉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九台抗疫工作已然接近尾声。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领导班子的全力支持下,在院长助理潘振祥、护士长杨桂云的关心照顾下,我们手术室供应室团队支援九台核酸采集的14名队员,在零感染、无差错的前提下,向九台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青春无悔,人间有情。冬天终已过去,春日已然到来。回顾昨日之极限,只觉今日已平常。今朝试卷孤蓬看,已然青山绿树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