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长春,本应是春暖花开的景色,却不曾想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奥密克戎新冠疫情所笼罩。
在全省上下一心抗击疫情的时候,吉大二院全员出击,防疫前线派出医疗团队抗击疫情,后方留守人员坚守医疗岗位。创伤外科全体医护人员更是积极响应医院号召,积极投身抗击疫情的战斗中。
前方勇士亮剑
在完成后方闭环留守工作的同时,创伤外科紧急抽调医护人员支援前方抗疫工作。其中李秋菊护士长、张妍护士长、陈丽娟护士、高飞护士、丁茹护士支援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王庆宇主治医师、刘亚东护士、吴凡护士、苏玉雪护士、马晔护士支援公主岭方舱医院,任忠良护士支援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四六五医院,李姗姗、马丽丽支援市内核酸检测,而夏海燕护士、孙会敏护士、吴昊护士、穆晓佳护士、吴阳护士、高源护士、孟令玲护士、蔡胜男护士、董可欣护士则是辗转多地,支援了多个医院的新冠患者的救治和核酸检测工作。
3月1日—10日蔡胜男赴珲春工作10天,完成了珲春市5轮全民核酸检测任务。共检测核酸样本30098管。
3月11日至今长春共完成185097管涵盖了单采样本、十混一样本、二十混一样本,无一例误报。检出阳性标本1591管。
3月以来我省疫情爆发,形势严峻,骨科医学中心在派出核酸检测医疗队之后,在院领导的号召下迅速集结,再次派出九名护士加入我院重症医疗救治队,于3月11日奔赴九台支援吉林省结核病医院,并于3月29日将队伍分组,其中吴阳、孙会敏、牛玉雪、史册支援我院急诊病区,穆晓佳、吴昊、高源、夏海燕被派往省医院支援重症病区,并于当晚正式上岗收治重症患者。重症病房里都是年龄偏大而且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有的需要上ECMO,有的需要上CRRT,有的需要上呼吸机,有的需要气管插管,有的需要高流量氧疗。但是她们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每个班次在岗4小时,加上穿脱防护服的时间,一个班次需要6个小时,这就意味着在准备上班的前两个小时开始就不能再喝水,每28个小时一个班,下班的时候护目镜里积攒的水珠早已聚集成潭,但是每个人就这样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物资管理员作为方舱医院后勤保障最重要的一环,往往需要极大的体力以及耐力,我科有着33年临床一线经验的陈丽娟护士虽然个子不高,但在疫情面前,她马上就冲到这个后勤保障的最前沿。作为5号舱唯一的物资管理员,陈丽娟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从3月17日晚到方舱医院支援到现在,她一直在连续工作,为5号舱的140余名医护人员准备防护物资,为600余名方舱内患者准备领取的各类生活用品。由于她是5号方舱内唯一的物资管理员,每天工作17小时以上、为5号舱600余名患者及140余名医护申领物资,整理物品,方舱内外有事情,都要找她来联系。为了及时处理各种事情,她也变成24小时随时待命。这一连串数字背后,也让平日里的“暖心姐姐”变成同事们心疼的“女汉子”。夏海燕护士在省医院重症监护室分管了五个重患,用她精湛的护理技术,尽她最大的努力做到“三个心”:让患者放心,让患者舒心,让家属安心。在5名重患中,75岁高龄的刘大娘便是其中一位,刘大娘患有基础疾病(COPD),虽然她得了新冠,但是神志清醒,非常乐观,和她沟通时,大娘常常面带微笑,特别和蔼可亲。每天一上班,海燕护士都会细心地帮她梳头发,整理床铺,更换床单等生活护理,所有治疗处置完成以后,海燕护士时常和她谈心,告诉她放松心情,多吃饭,多喝水,增强免疫力。由于海燕护士的精心护理,大娘已经把她当成了亲人,每天都盼着海燕护士上班。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大娘于4月13日治愈出院了,她激动地表达了对吉大二院这个团队的感谢和赞扬,大娘的称赞激励着二院人更加完善细致地护理每一位患者。像这样发生在抗疫前线的暖心故事,在创伤外科外派的抗疫人员中每天都会发生,大家也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为家乡的抗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后方守卫家园
创伤外科留守的医护人员早在疫情开始的最初阶段就开始了两点一线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人在疫情之初便在医院进行了闭环工作和生活。时间转眼到了3月28日,也是抗击疫情最关键的时刻,吉大二院决定实施闭环管理,在骨科医学中心主任王金成、副主任杨小玉的紧急领导安排下,吴丹凯主任、王春昕护士长率领创伤外科包括苗巍巍、高峰、李正伟、王雁冰副教授,周世成、任广凯主治医师等27名医护工作者主动响应号召,参加了创伤外科闭环工作。
工作中,闭环不闭医。创伤外科急诊是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就诊患者往往病情急并且复杂,这也预示着创伤外科通常处于防疫的最前线。鉴于疫情防控任务重,创伤外科进行了线上与线下共同抗疫,科室首先推出了网上咨询就诊,让患者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足不出户就能对话专家,避免患者在医院就诊时的交叉感染,做到在线抗“疫”。线下,科室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制度。在科室人员极其紧缺的情况下,高峰、李正伟副教授、周世成、任广凯主治医师主动请缨急诊闭环管理。每人每次连续工作48小时,间隔48小时后再连续工作48小时,工作时,他们穿戴隔离服进行工作,吃饭时需要与其他科室人员错开时间,甚至于为减少去厕所,一天只吃一顿饭,也不敢喝水。在值班室休息睡觉时也要全程佩戴口罩,经常半夜憋醒。
为缓解就医困难,急诊闭环的医护人员为患者筑起了一条“绿色通道”。凡到创伤外科急诊就医的,我科医生全部尽全力救治,未发生任何的拒诊情况,单日最多诊治患者60余人,对一些轻微骨折患者,行手法精细准确复位、石膏夹板固定,全家人满意而归;而对严重的病人则必须收入隔离病房,最多一日收治10多个骨折患者。对于需要收住院手术的骨折患者,科室医护团队坚守岗位,严格按照医院防疫要求,缓冲隔离、安全收治患者。可以说,一般只出现在影视剧中的骨创伤患者的救治故事每天都在我院急诊和科室内上演。
科室闭环初期,病房内约有40多名手术患者,其中一级护理患者达20名,术前患者15名。由于科室在岗医务人员紧缺,工作量巨大,在吴丹凯主任的带领下,各个医疗组之间拧成了一股绳,互相帮助,尽全力为患者进行手术,吴丹凯主任更是身先士卒,不辞辛劳地主动参加其它医疗组的手术及救治工作。4月1日,一骨盆骨折的患者,术后一周突发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难症状。生命体征为心率130次/分,血氧饱和度89%,血压105/65mmHg,呼吸30次/分。经检查诊断肺栓塞。肺栓塞属于骨折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极高。吴丹凯主任积极报告院里,在疫情困难时期,组织了线上多学科会诊,最终在呼吸内科和本科室协同诊治下,患者逐渐的脱离生命危险,病情好转出院。
闭环至今,创伤外科又收治70多个骨伤患者,其中尤以髋部骨折老年人居多,年龄最大者为94岁。对这些髋部骨折的高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且在医生指导下能够早期下地活动,避免了骨折相关并发症;对于需急诊手术的患者,创伤外科的医生则穿戴隔离服到负压手术室进行手术。有一位大腿感染患者,在外院手术2次均未成功,到我院时已处于严重感染的状态,需要紧急手术进行清创。吴丹凯主任在穿着隔离服的情况下,为患者进行了细致的清创手术,手术获得成功,而吴丹凯主任的全身却早已被汗水浸透。在闭环管理的三周时间内,创伤外科共进行手术70余例,手法整复、石膏固定40余例。
生活中,创伤外科病区内医护、病人及陪护人员全部遵守医院闭环管理制度。所有医护工作者在科室分散居住,值班室睡不下,便在病房的病床上或办公室的沙发上睡觉。一日三餐都是医院食堂供应的盒饭。所有病人及陪护家属也足不出科室,吃饭、洗漱等都坚持错峰完成。
创伤外科之所以有底气在后方以及前线进行双线“抗疫”,源于平时在院领导及科室领导下的科室建设,吉大二院创伤外科以诊治四肢骨关节创伤为主要临床任务和研究方向,在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四肢骨与关节复杂骨折领域具有极高造诣;主要治疗骨盆骨折、四肢关节骨折与开放损伤:如陈旧性骨折、多发骨折、肩关节骨折及损伤、肱骨骨折、肘部损伤、尺桡骨骨折、腕关节损伤、髋部损伤、股骨颈骨折、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粗隆间骨折、股骨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骨折、踝关节粉碎骨折、距骨骨折、足部骨折及脱位、外伤性骨缺损、外伤性肢体不等长、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后骨不连、骨与关节创伤后感染、创伤后骨髓炎、儿童外伤性骨骺滑脱、内固定物取出术、软组织开放伤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省内首先引进AO内固定理论与技术,开展骨折的规范治疗,明显提高了骨折的治愈率,降低了病残率,恢复了患者的劳动能力,具有显著社会效益。近年来省内率先开展骨折的微创手术,在吉林省微创骨科带头人吴丹凯博士的带领下在微创理念指导下创造性的开展了全身各部位骨折的微创治疗,显著减少了手术损伤和缩短了骨折的愈合时间,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每年采用微创方法治疗骨折2000余例,为国内领先水平。省内率先开展复杂关节周围骨折(髋臼骨折、骨盆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和肘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保留了关节的功能。年收治患者3千余例,规模居全省之前列。
闭环至今,驻地里以及支援抗疫前方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包括医护工作者、护理员和安保人员)都不计回报、任劳任怨地坚守岗位。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让我们共克时艰,共待“疫”去,共享花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