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外科医护人员在吉林省疫情发生以来,纷纷主动请缨,积极加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参加工作16年来,李爽始终保持着电话24时畅通,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当有人问她:“当你正陪着孩子游玩,或者和家人、朋友娶会时来急诊,叫你到医院加班,你不烦吗?”她总是笑笑说:“这是我的工作,事关人命,耽误不得!”
2020年援武汉,2021年援通化,李爽一直在一线重症病房里护理最重的病人,看护着需要ECMO、CRRT等设备辅助治疗的重症患者,用自己多年从事危重症护理工作的专业技能,熟练操作着各种复杂机器,为患者做着精心的护理,将一个个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今年,李爽再次主动请缨,作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疗队的一员,前往疫情最严重的吉林市支援。她凭着过硬的重症护理知识和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再次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击疫情的一线战斗中去,成为这场战"疫"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充分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今年3月12日,刚刚上完夜班的李爽接到院里出征吉林市的通知,她没顾得上吃饭,拎上早已准备好的行李箱便准备出门。看着妈妈又要出门,女儿和儿子一边一个抱着她哭成了泪人,儿子更是一个劲儿地拽着她的衣服不让走,懂事的女儿见状抱起弟弟,哄着他说,妈妈要去打怪兽了。走出家门,她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3月29日是王鑫鑫采集核酸的第20天。园丁一区是封控区,雨夹雪的天气让居民没办法下楼采集核酸,整个小区都需要上门入户采集,要求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还没开始工作,面屏上就已经布满了雨雪,视线也变得模糊,防护服外面穿雨衣,整个人变得特别笨拙,有的伙伴鞋都湿透了。由于条件有限,所有人的晚饭都是在室外伴着雨雪吃的。尽管环境和天气如此恶劣,依然没有影响队员前进的步伐,大家都克服困难,饭后认真地投入到了工作中。因为是晚上九点,好多居民已经关灯睡觉了,本以为敲开门大家会有情绪,毕竟大家都已经休息了,没想到的是,大家不但没有责怪晚上敲门做核酸,反而非常理解,每家每户都特别配合,经过大家在雨雪中的不懈努力,最终完成了2758人的核酸采集任务。居民们的每一句“谢谢,辛苦了!”都让队员在寒冷的天气中感受到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温暖,感觉所有的累都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于停在护士长郑晓梅的带领下,同科室另外2名护士和1名医生参加高新区的一个小区核酸采集工作。就在入户进行核酸采样的过程中,不慎崴伤了脚踝,由于穿着防护服,弄不清楚脚伤的情况,只感觉一阵巨疼从脚踝处袭来。手扶着墙,简单活动了一下脚踝,确定还能走路,于是强忍着疼痛,跛着脚继续挨家挨户采样。
采样过程中,收到了居家隔离小朋友亲自写的感谢信和手绘卡片。接过信和卡片的那一刻,一股暖流涌上全身,孩子简单的文字让她感受到了家乡人们的温暖和防疫的决心。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这一切的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在这个特殊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责无旁贷!
顺利完成采集任务后,于停回到住处,脱下鞋袜,看到脚已经青紫了一大片,脚踝处肿得像个馒头。护士长看到她的情况后,一边心疼地责备她为什么刚刚在工作时不说,要自己强忍着,以后留下病根怎么办;一边联系骨科医生讲述病情,询问治疗方法;一边找药,为她处理伤脚。“上完药,虽然我的脚依然很疼,但我的心里格外温暖,因为在我身边,有支持我、理解我工作的乡亲,有爱护我的领导,有关心我的同事。”
当看到工作群里发布组建抗疫一线支援梯队的通知后,于跃第一个报了名,作为一名青年党员,还是一名曾支援过通化的“老抗疫队员”,来到了吉林省结核医院,这里位于长春市疫情中心的九台。
在抗疫一线工作的这段时间,有一件事令于跃难忘。那日,有一辆搭载10名感染患者的客车即将到达,队员们立即待命,做好一切转接患者的准备。令大家没想到的是,转接人员提前告知队员,10人中有一家三口比较特殊,父母的核酸结果都是阳性,他们15岁的儿子是阴性,但是男孩自小智力有缺陷,生活无法自理。听到这个消息队员们愣了几秒,因为按照规定,疗区是不允许接收核酸检测为阴性人员的。可是这一家三口的情况实在特殊,家属非常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身边。于是队员请示了医疗队领队吴敏飞副院长是否准许接收,领导们经过讨论,出于对患者人道主义的保护给出了肯定的答复。队员们不禁为这个家庭开心,同时也感受到了吉大二院领导们真切为患者着想的一颗心。这家人顺利入院后不停地表达着感谢,男孩也仿佛知道了什么一样,原本平时大吵大闹的他此时格外乖。队员们为所有患者接了热水,准备了晚饭,看着他们安然入睡。此时刚好是深夜12点。窗外是黑漆漆的夜色,而大家却觉得好像马上就能看见曙光。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大家看到的不是可怕和恐慌,而是大家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暖心相慰,携手战胜疫情的众志成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