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发,我校本科教学全面开启线上教学模式。为了给学生提供贴近临床、贴近“疫”线的学习机会,学院统筹设计了“零距离、学无限、回归临床、奔赴前线——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实践教学系列活动”,致力于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坚定学生们抗疫的必胜决心,培养学生们作为医者要有救死扶伤、心存大爱的家国情怀。
“疫”起战斗
耳鼻喉科与您同行
本次教学活动由耳鼻喉赵雪老师连线抗疫一线的老师,包括吉林市重症病房的于丹老师、省医院重症病房的刘学识博杰老师,同时还连线坚守在岗守护医院的ICU孙键老师,一起从耳鼻喉科的角度来看新冠病毒。于丹老师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前线最新治疗理念以及最新防治方法,让同学们更深入地认识了耳鼻喉科的新冠病毒。刘学识博杰老师通过视频让同学直击新冠重症病房,并为同学介绍他发明的核酸采集小妙招——“屏”易近人,让同学们感受到智慧无处不在。最后赵雪及孙键老师结合在通化为4例新冠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的经验,给同学们分析了新冠患者为什么气切、何时切、怎么切,以及气切后的护理等专业问题。最后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为明天的战斗时刻准备着。内容丰富,张弛有度,ppt简单明朗,视频生动形象。学生们在精神层面、在专业知识层面都受益匪浅。
骶前肿物那些事儿
本次活动由结直肠外科张凯老师倾心准备。张凯老师首先讲述了骶前肿物的定义、分类、病理和临床表现。之后,以自己曾经接诊过的患者为例,带领学生分析骶前肿物有几种合适的手术入路,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入路,以及手术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张凯老师分享了数个临床病例,让同学们认识到,由于骶前肿物发病率,缺少相关临床指南,这类疾病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医生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同学们也充分的认识到,虽然现在的医疗水平发展得很快,但仍然有许多临床空白需要填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我们会更加努力学习,捍卫“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
医工交叉
助力新冠肺炎影像诊断
本次活动由医学影像教研室主任黄萨老师联合通信工程学院陈玫玫老师为学生们精心设计。讲座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黄萨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CT成像的原理,讲述了CT的发展历史,详细分析了层厚和层间距的区别,并与同学们连线提问,何种层厚与层间距最适合临床诊断。使同学们对于CT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随后由陈玫玫老师为同学们进行医学影像学与人工智能交叉方向的讲授。陈老师考虑到医学生缺乏工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动画,形象生动、由浅入深地为同学们讲解了时下最火的“神经元网络”的基本原理。讲述了人工智能在临床影像中的应用,尤其在辅助诊断新冠肺炎无症状患者中的重要作用。带领我们看到了工学辅助下医学的另一个模样。活动中,金珍婧老师与同学们连麦,分享了她听完讲座后的感想:人工智能医学发展势头正猛,为临床医学的进步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但是医生们除了有高科技的加持外,更应该坚守医学最本真的人文关怀。
无“微”不至
疫情时期青光眼管理新探索
本次活动由眼科教研室承办,青光眼科李佳老师作为主讲教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期别开生面的线上互动课。在这次互动学堂中,李佳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0年里,信息技术与医学正不断融合,并且推动医学向前发展的局面。即使同学们无法进临床、无法进实验室,却仍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类似这样一个让临床医生、让患者都获益的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对院外青光眼患者进行高质量的持续管理,有助于降低青光眼致盲率。让IT与医学融合,碰撞出火花,让科技作为桥梁,让同学们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系列活动的宗旨。
疫情期间,老师和学生们都持续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上。期望学院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能给枯燥的在线学校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和多样性,能够让学生们深刻体会临床医学的学科性质和实际的临床、抗疫环境。春天已来,疫情也将远去,期望同学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无论前行路上有多少磨难和磨砺,都要一如既往地努力和坚持,来实现我们的规划和目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