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奥密克戎突袭了春城。一时间,热闹温馨的街头变得清清冷冷。白色是标志、防护服是盾牌,胃肠营养及疝外科的兄弟姐妹们怀着一腔热血,英勇地向病毒宣战。根据医院工作部署,科室部分医护分批次先后奔赴一线核酸采集点、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并有序开展医疗救治。其余留守医护执行闭环管理,全天候在岗坚守,保障百姓就医需求。截至目前,胃肠营养及疝外科的兄弟姐妹们已经连续奋战了50余天,他们奋勇逆行,重任在肩,用初心使命践行着医者大爱,谱写生命的华章。
自疫情发生以来,科室共派出3名医生、11名护士赴“疫”线不同岗位,既有重症患者的会诊专家,也有方舱患者的常规诊疗及护理,社区百姓的核酸采集以及隔离点的日常管理等工作;留守科室共有医护35人,均在医院闭环工作,为病患保驾护航。
硬核团队担重任,精准施治争分秒
党支部书记孙鹏达教授一马当先,参加吉林省卫健委组织的新冠救治专家组驰援吉林市。参与救治危重症及多学科疑难病例239人次,巡诊19家医疗机构,具体为9家方舱、4家定点医院、6家黄码及绿码医院指导新冠肺炎患者高危风险筛查共计26422人次。
方舱里的“班主任”,践行白求恩精神
刘天舟教授于3月17日加入医疗队,负责长春市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5号舱的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方舱病员数量大,刘天舟教授和医疗队员们群策群力,坚守奉献,累计收治患者2000余人。
不忘医者初心,展现青年医者风范
张超医生作为科室年轻医生,疫情当前,主动请缨。于3月21日加入公主岭方舱医院医疗队,参加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4月13日方舱休舱,张超医生转战长白山宾馆,继续负责密接人员的医疗救治。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甘于奉献的凡人
5名核酸采集队员——王会杰、李雪梅、高鑫、郭力瑶、高佳钰,她们中有工作20余年的老护士,也有刚刚入职的新护士,每个人都克服了很多困难。在雪花纷飞、寒风凛冽的户外为北湖新区、绿园、南关、宽城和吉大校园的几万名百姓采集核酸。每天有数不尽的楼梯要爬,也有冰凉的手消液和凛冽的寒风。没有人喊累,也没有人退缩,为这一袭白衣,也为了保卫家乡的使命。
方舱无小事,为生命保驾护航
护理教学组长董红梅和护士陈红恪守“有召必战”的誓言前往公主岭方舱医院,参加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她们克服重重困难,保障医疗救治规范有序,圆满完成公主岭方舱的救治工作,并于4月21日转战黄码医院继续战斗。
守卫生命防线,点亮希望之光
护士韩梅、李美佳从加入抗疫医疗队后,先在九台结核病院支援,后转战吉林省人民医院重症团队开展工作。韩梅同志工作积极、表现突出,4月8日,光荣地在抗疫一线火线入党,更加坚定了她无私奉献的党员精神和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秉持国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护士池梦然于3月1日奔赴珲春一线工作,她从事的是感控工作。感控工作不仅要保护患者和百姓的安全,同样保护了医护工作者的安全,也为能更好地救治患者提供保障。怀着同样的信念,护士汤雪婷前往吉林市465医院参加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同样的奉献,不同的岗位,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在接到医院闭环管理规定后,胃肠营养及疝外科“留守”的全体工作人员、包括护理员在内的38人全部到岗,义无反顾地来到医院开始闭环工作。很多人有需要照顾的年幼孩子、年迈的父母,没有人谈家庭的困难,只有简单朴实的话语:医院需要我,我必须在岗!
闭环工作中,不仅需要完成患者的常规诊疗,还要做好疫情防控以及患者的生活保障。医护们每日消毒、治疗、发饭、送水,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让患者配合治疗和防疫制度。疫情期间,患者分区收治,现有的十几名医生被分为四组:门诊、急诊、普通病区、过渡病区,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十几名护士要应对的是居高不下的患者护理需求,和比平时更多的急诊及重症患者。不论是开始的胃肠外科还是后来的普外过渡病房,胃肠营养及疝外科的全体医护人员都克服了人员紧缺、排班紧密没有休息、急危重症患者多等诸多困难,但科室人员始终把救治患者和疫情防控放在工作首位,竭尽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诊治。医患共同闭环,不仅要治疗疾病,也要保证日常生活所需,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赞扬和肯定。闭环至今已50余天,所有工作人员、患者家属在此期间零感染,所有收治患者均得到了规范妥善的医疗救治。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胃肠营养及疝外科全体工作人员必将继续秉持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信念,在每一个岗位上全力坚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