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郭旭,是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3月23日晚,郭旭接到紧急通知,需要到吉林市中心医院参加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作为一名抗疫老兵,这次她担任领队。
出征当晚23时到达住宿酒店,来不及休息的她立刻投入到穿脱防护服培训等工作中,直到24日凌晨4时才睡觉。24日14时,接到通知需要收治患者,她火速赶往医院实际踏查已经是污染区的疗区。当晚20时,她再次穿上防护服和第一批战友进入疗区迎接患者。队员们说,“护士长,您这样两进‘红区’,太危险了!”她只是笑笑,继续安排人手安装监护设备,调试仪器,摆放物品等等,直到接近凌晨才撤出来。由于医疗队大部分队员没有“红区”实战经验,她每天都会按时进入疗区,检查患者、排除隐患,为队员树立信心!这时她是领队。
疗区患者病情较重,每天每个班次都在上演生死时速!她每天进入疗区第一件事就是再次检查抢救设备的情况。她只要在,抢救时就能看见她的身影,分配人员、配合插管、建立静脉通路,调试呼吸机、配合留置深静脉等等,队员戏称她是疗区里面的“定海神针”,只要她在,抢救就不用紧张慌乱!
疗区收治的患者平均年龄76岁,且大部分为失能老人,并且长期营养不良,基础疾病多发,导致了压力性损伤的产生。她又承担起压疮小组会诊的工作,建立“压疮患者会诊群”,无论多晚都发微信为责任护士提供有效的处理方案。这时她是“伤口治疗师”。
患者量猛增,但是为了诊断分型,检查必不可少。护患比不足的情况下,她又和另外两位主任组成“高级陪检团”,她任“团长”。她需要提前评估做检查的患者顺序,准备的氧气筒或者转运呼吸机等仪器设备。放射线科和疗区不在一栋楼,中间有三个上坡、两个门槛,行进难度极大,每个患者需要40分钟左右的时间,平均每天都要做3个,强度可想而知。
吉林中心医院要进行转型,需要将患者转运到465医院。为了实现转运过程无风险,她又再次连续两天两进“红区”,化身成“管家”和“指挥调度员”,最终实现了9名患者安全转移。
其实她还有很多身份,如护理员、仪器工程师、办公室护士等等。为了坚决打赢抗击疫情这场人民战争,很多护士都披上铠甲、化成“多面手”,战斗在救护生命的最前沿,她只是其中一员!正是她们夜以继日的付出,才让危困的生命得以焕发生机;正是他们的仁心大爱,才让千万家庭看到了希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勇于斗争,才为人民守护住了安康防线。
致敬每一个“红区”里的“多面手”,他们是新时代最美的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