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来袭,按照上级部门指示,3月8日,在院党委领导下,我院连夜组建第一批核酸采集队,队员均为具有核酸采集经验的护理人员,共计80名。核酸采集队于3月9日早7:00出发,奔赴长春新区北湖支援核酸采集工作。
全体队员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克服重重困难,工作覆盖北湖全区域包括14个社区和8个村。自3月9日至5月22日,共计完成131.5万人次核酸采集工作,其中采样点采集117.2万人次,完成入户采集14.3万人次。
我队除核酸采集工作外,受长春市卫健委委托,负责公共卫生常识示范培训班的授课,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标本采集培训》线上培训20余次,万余人参加培训。受北湖管委会委托开展北湖区域社区及企业的线下实践培训及考核,共计培训考核870人次。
一、建章建制 规范管理
(一)队员出发前进行规范化培训。3月8日晚确定名单后立即建群分组,当天晚上紧急进行穿脱防护服、采集咽拭子强化培训。
(二)出发时规定队伍必须遵守四大原则:安全,保证个人安全是第一原则;政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保密,注意消息发布的问题;沟通,做到勤沟通。
(三)制订核酸采集团队工作要求,驻地管理,并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及时补充规定,让队员执行起来清晰明确。
二、查找问题 及时整改
3月9日,80名队员从院里出发,直接到达长春重灾区——北湖,开展核酸采集工作。当天领队史媛媛与队员于海华现场踏查所有采样点,了解现场工作情况,查找问题,现场解决。之后对新开设的采样点同样去现场了解情况,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现场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改进意见递交给疫情防控指挥部。并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基层卫生人员等进行相关专业培训。
三、科学排班 公平公正
根据核酸采集工作的特点,将团队成员科学分成11个小组,对社区、企业、工地等地的核酸采集工作采取“精准对接”模式。由于工作量不同,采取每天轮换采样点,并详细记录队员工作时间及工作量,作为派出任务的依据,让队员感受到公平公正。
四、安全管理 常抓不懈
(一)不定期召开组长、全员会议,强调强化疫情防控意识、传达各级要求及通知,并要求严格执行。
(二)持续培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时刻提醒,给队员发培训视频材料、驻地管理材料等,不断学习,提高防控意识与能力。
(三)梳理恶劣天气下(大风、雨雪天气等)室外核酸采集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建议,并提交给北湖疫情防控指挥部,推进恶劣天气下室外核酸采集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执行。
(四)保障队员人身安全,接送队员责任到人。每次出任务,都必须登记负责人及联系方式,掌握队员去向,并安全送回,每日回来的队员在群内报到,确保队员安全返回驻地。
五、人性管理 正向引导
(一)关心队员身心状况。对身体不适无法执行任务的队员,每日去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需求,为队员们做好保障工作。对过生日的队员,在群内发温馨的祝福,并全队人员群内接续祝福,形成了群内特色的生日祝福模式。
(二)加强对全体队员的正向引导。宣传典型人物,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队员在艰苦的条件下,仍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
(三)发挥队员的自身优势。自愿报名成立了我队导演组,由张玮思任总导演,包括策划组、文案组、拍摄组、剪辑组、美术组等,随时记录大家工作的日常,用文字和视频形式将这次支援的珍贵回忆记录下来。目前已发布团队纪录片2部,抗疫手记21篇。
六、总结经验 授之以渔
作为本轮疫情第一支派出的核酸采集队,经历了七十余天的抗疫,我们将区域核酸采集经验、小技巧进行总结,理论结合实践,受长春市卫健委邀请,制作《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标本采集培训》课件、《公共卫生常识读本(核酸采样指导手册)》,制定《穿脱防护用品及咽拭子采集操作评分标准》,进行全市万人线上培训,将此内容进行科普宣讲。同时,在北湖区域进行点对点包保到社区,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线下实践培训及考核,共计培训考核870人次。培养核酸采集人员,切实提高实战能力,提升疫情防控能力。
七、工作成效
(一) 锻炼了一支斗志高昂,凝聚力强的队伍。全体队员克服各种困难,专业规范、积极向上、阳光乐观,不怕苦不怕累,在北湖区域坚守76天,无一人掉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二)培养了一支核酸采集培训师资团队。53名队员进行同质化,并参与了点对点培训与考核,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已经开始进行核酸采集工作,收效显著。
(三)在北湖树立了吉大二院品牌,受到各级部门及百姓们的高度赞扬。收到表扬信4封,锦旗3面。社区第一书记感动得连连称赞我们吉大二院的队伍具有极强的合作意识、拥有极强的互助精神和专业素养,彰显了“疫”无反顾,大公无私的赤诚担当。百姓看到衣服上写的是吉大二院字样也纷纷竖起大拇指,每个队员都是一张吉大二院的名片,每个队员又是吉林人民的一块金色盾牌。
(四)史媛媛、于海华受长春市卫健委邀请担任全市公共卫生常识万人大培训的授课讲师,制作《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标本采集培训》课件、录制课程视频,制作《公共卫生常识读本(核酸采样指导手册)》,制定《穿脱防护用品及咽拭子采集操作评分标准》,总结实战经验,形成规范化培训的材料,扩大了我院的影响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