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访谈”是我院康复医学科刘忠良主任和张海娜老师在新生研讨课上设计的一个“特殊环节”,新生们可以和院内顶级专家教授通过面对面或线上交流,教授们会根据同学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本学期,以“医路繁花相送”为主题的新生研讨课在“名医访谈”这一环节共采访了三位医学名医,分别是肝胆胰外科张学文教授、心血管内科宋春莉教授和眼科诊疗中心吴宏教授。三位教授都是医学领域的业界翘楚,在自己专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并热爱医学教学,在医学教育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张学文教授,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多项医学教材、杂志的编委、副主编,吉林大学白求恩名师,累积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同学们针对“优秀医生的品质,肝胆胰外科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当问及“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面临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的时候,张学文教授指出,第一,医生首先应从认知上清楚自己是在为谁做事,医生就是为老百姓服务、为人民服务;第二,医生在成长过程中,从内在因素方面,要努力奋斗,自我完善,把基础打牢。一个医生的成长就跟盖楼一样,打多宽的地基,才能盖多高的楼。此外,医生应加强自身学习,外语方面,了解专业领域在国际的进展前沿;伦理方面,在科研方面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哲学方面,培养逻辑思维方式;专业方面,坚持提升外科医生的基本技能;人文方面,以同理心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既要有好的医德,也要有好的医术。“德不近佛者,无以为医”。张教授指出,外科医生要胆大心细,“有鹰的眼睛,菩萨的心肠”,要根据病情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将病人的利益最大化。在采访的最后,张学文教授衷心的建议和祝福每位同学,“每个人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同学们做事要保持专注,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永远要学会要刨根问底,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对于医学的发展过程具有意义。祝愿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坚持这种精神,将来成为国家医学事业的栋梁。”
宋春莉教授,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心血管内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多个国家级及省级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采访期间,宋春莉教授详尽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谈及临危受命在方舱进行抗疫工作,医疗工作中对患者的诊治和关怀,医生应如何平衡科研、教学与医疗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和人文关怀等问题。同学们问到“对医生而言除了专业知识之外什么是最重要的?”。宋春莉教授表示“医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最重要的。甘于奉献的信仰和救死扶伤的责任感是一名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宋春莉教授说,“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补全自己的短板,在未来工作中才能全面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被短板所困。此外,在专业知识的储备方面,除医学专业知识,还应该广泛了解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领域的知识。鼓励学生保持一颗热爱学习的心,‘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持续性地知识输入,日积月累地学习,为未来蓄力。”最后宋教授为学生加油助力,“在未来的医生道路中,一定要践行求真务实的医学模式,不要相信感觉和经验,要相信证据和科学,保持对医学和医疗的热爱,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
吴宏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眼底疾病的治疗,曾在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和新加坡国家科技局工作,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省级课题,发表多篇SCI学术论文。
同学们就“眼科医生的素养、留学交流工作经历和眼科专业知识”等问题进行探讨请教。同学们问及“一名优秀的眼科医生除了要有高超的技术,还应具备哪些素质?”吴宏教授谈到“医生是一个社会化的职业,不仅要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出色的完成手术,还要时刻保持冷静应对术中突发状况,同时也要具备与患者良好沟通的能力,要知道患者在想什么,对待不同的患者沟通的方式也要不同。眼科和外科医生一样面临着急诊的压力和风险,第一要有一双很稳的手来做各种精细的手术,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人生的追求可以有很多,但是作医生,就一定要有仁心,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帮助和服务别人的意识”。最后,吴教授对学生提出了希冀:“望学生们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作眼科医生很有成就感,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事眼科工作”。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与医学名师们充分交流和互动,切身感受医学大咖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素养。访谈中同学们踊跃提出问题,教授积极传授经验,氛围热烈,内容详实具体。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收获良多。医学道路永无止境,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的学生在医学专家的指引和教导下医学之路定会一路高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