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尹金植教授呼吸介入团队成功完成多例CT引导下经皮早期肺癌射频消融术,实现吉林省早期肺癌微创治疗新突破。
患者体检发现左肺上叶实性结节,大小约1.8cm×1.7cm,入院后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后,病理回报示:肺腺癌。经完善相关检查等综合评估,向患者家属沟通包括外科手术及射频消融术等多种治疗方案后,家属表示要求行射频消融治疗。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捷主任支持下,由尹金植教授带领呼吸介入团队完成术前讨论,包括选择合适经皮穿刺路径,制定个体化消融方案及相关应急预案等,为本次肺癌射频消融术保驾护航。
尹金植教授凭借娴熟的经皮肺穿刺技术,快速精准定位并实施肺癌消融,术中患者无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及咯血等症状。手术共计用时30分钟,消融术后患者无气胸、沿针道出血等并发症,生活质量无影响,并于术后第3天顺利出院。
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体检意识提高及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早期发现。部分高危肺结节经过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以腺癌、鳞癌为主。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6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其中新发病例约82.8万,死亡病例约65.7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区域差异,东北部最高。
射频消融(RFA)是目前治疗实体瘤应用最广泛的消融技术,其原理是将射频电极穿刺入肿瘤组织中,在高频交变电流作用下,肿瘤组织内的离子相互磨擦、碰撞而产生热生物学效应,局部高温引起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
该技术具有创伤小、费用低、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强、适应人群广等特点,越来越多的被用于因心肺功能不适合于外科手术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高龄病人、主观拒绝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及经过化疗、靶向药物等治疗后仍进展的原发性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委省共建“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牵头单位,肩负着保卫人民呼吸健康的使命,积极开展呼吸领域新技术并跻身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已经实现早期肺癌射频消融术常规开展,标志着我院治疗早期肺癌迈进了新阶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