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美丽的山城-通化。山城的蓝天白云萦绕着秀美青山,空气中似乎都透着葡萄酒的甘甜,童话般的世界让我在儿时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建设属于自己的理想之城。然而,医学世家的基因却让我步入了神圣的医学殿堂,成为挽救生命与灵魂的医生、教书育人的老师。小时候,恰好是倡导雷锋精神的年代,“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伴随着我成长,那时候就知道要学习雷锋做好人好事,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雷锋螺丝钉的精神始终号召我要本本分分地做人、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人民服好务。雷锋一直是我的人生榜样,要忠于革命忠于党,不忘医者初心,努力践行白衣人使命 。
“疫情突袭,医者要有大的担当,当国家有困难需要我们时,我们得能冲得上去,打得赢。”从2020年到2022年,在武汉、通化、长春的疫情重症疗区都留下了我带领的重症团队足迹。2020年初,新冠肺炎在武汉和全国肆虐,2月7日,按照国家卫健委要求,作为医疗组长带领由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组成的国家重症医疗队出征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全队累计救治重症及危重症患者117人,患者治愈出院率97.5%,完成了吉林省援鄂医疗队首例ECMO治疗,同时创造了当时成功使用ECMO救治年龄最大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全国纪录。2021年1月24日家乡通化疫情爆发,再次领命出征,带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疗队赶赴家乡,承担了最繁重的危重病疗区救治任务。作为危重症病区的总主任,我一定要第一个冲进病房详实了解整体情况,在形势最紧张的第一周,每日深入疗区工作16个小时,虽然我很累,但我认为值得!两个多月,共救治危重症患者82例,实施有创机械通气15例,成功开展ECMO生命支持7例,为稳定此次区域性突发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3月奥密克戎突袭吉林,随着危重患者的增多,我带领重症医疗团队,三度出征,负责吉林省人民医院3个重症疗区,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实施ECMO救治危重症患者5例,经过精准施救,多名危重症患者康复出院,回到家人的身边。患者的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被我们硬生生拽了回来!那种成功挽救生命的感觉真好!
重症医学是医疗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在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为医者不仅要有大慈恻隐之心,还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重症医学经历几十年的发展,技术与理论均在不断发展,机械通气、血液净化、IABP、血流动力学监测等多种体外生命支持及监测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患者抢救,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更是体外生命支持的终极手段。“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2017年我带领科室在省内率先开展ECMO治疗,理论学习、模拟操作和不断优化流程,组建成熟的ECMO团队,5年时间实施ECMO抢救患者200余例,极大的提高了危重患者生存率,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
建设“健康中国”,急症与重症医学要有新的作为。心跳骤停是危及人民健康的急危重症,我国的心肺复苏技术普及率非常低,很多生命没有得到第一时间的救治。因此,我要让更多的人学会标准的心肺复苏术,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2019年我率先成立了吉林大学心肺复苏公益培训中心,自筹资金购买心肺复苏模拟人、建立心肺复苏公益网站、制作培训教材卡片及指导教师同质化培训等前期的精心准备,多次开展心肺复苏公益培训活动,共培训学员600余名,通过此类活动,对如何提高我国民众心肺复苏普及难、效果差等问题,提供了有效地解决办法。我作为吉林省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负责人,总结多年经验,2020年利用自身专业优势,针对我国、我省目前新生儿及孕产妇医疗现状,提出了“关于健全保障机制、提高母婴安全的建议”,促进母婴安全高质量发展,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多年的临床工作所见、所感、所悟,让我对生命渐渐有了新的思考:人生是一条永不可逆的单行线,医生如何选择才是对生命怀有敬畏?急诊与重症医学直面生死离别,对于危重症患者,积极的行有创抢救还是让患者安详的离去,往往是两难的选择。这,不仅仅是医疗技术问题,更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哲学问题。“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既包含对医疗团队挽救生命的致敬,也有对医生所担当的责任和面临困境的深入思索,更要站在医、患及社会多重角度探讨健康中国的深刻内涵。
要实现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复兴,建设健康中国,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这条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不过刚刚起程而已。为此,我愿奋斗不止:我愿做急诊与重症医学巨塔上的一颗镙丝钉,让它更加坚韧挺拔;我愿与健康中国这艘巨舰融为一体,驶向复兴之梦!
尹永杰
尹永杰,男,59岁,民革党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1986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至今从事临床医学工作36年。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中国好医生·好护士”月度人物、“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