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是本次社会实践的第三天,也是我们实践团队来到涞源县王安镇的第二天。清晨七点,成员们就迎接着热烈的朝阳,乘车前往参观白求恩战地手术纪念馆及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小庙。我第一眼就看到了青翠的太行山上,坐落着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馆,门前流淌着一条奔涌的小河,当我们跨过了河上吊桥,踏上石阶,一座雄伟的白求恩医生的雕塑赫然立在纪念馆前。展馆左侧,是白求恩战地小庙旧址。犹记当时还是大一新生的我,在学院开展的一次党团主题教育学习中,参观学习了新民校区白求恩医学纪念馆,尤其对白求恩医生在河北涞源县的小庙中手术的雕像和临时战地手术室的事迹记忆犹新。那时,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深刻又伟大的故事。而两年后的今天,时空与记忆相续,那个伟岸的雕像场景我能够亲身感受,这种澎湃又令人振奋的情感,在看到小小的战地手术室——孙家庄小庙时达到了顶峰。
我们首先跟随讲解员参观了位于河北省涞源县王安镇银山口村的白求恩战地纪念馆,刚进入纪念馆大门,便是摩天岭战斗中白求恩医生在手术室小庙中为伤员做手术的场景复原雕塑,他身着陈旧的军装,弯着腰弓着背,与三位助手一同救治一名伤员救治,而简易的手术台仅仅由两只药驮子和一块木板组成,但我依然能看到他泰然自若的神情,体会到他的专注与从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仍能为伤员手术,提高前线伤员的救治率,高超精湛的医技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才能做到如此。接着,我们细致地学习了白求恩医生在晋察冀军区奋斗工作的事迹,摩天岭战役中,白求恩在为最后一名伤员朱德士做大腿粉碎性骨折的手术中,左手中指被碎骨划伤,因为专心于对伤员的救治,他只进行了简单消毒,最终导致感染。在生命垂危之时,他还紧紧地牵挂着中国人民,在病榻上给聂荣臻司令留下了一封告别信。丁嘉成同学深受感染,声情并茂地为我们朗读了这封感人的信,信中他将自己的物品细致地分给了身边的朋友和挂念的人,白求恩更是反复表达了没能做更多贡献的深深遗憾。除了白求恩的故事,我们还学习到了党在华北军区的斗争历程以及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历史,一幕幕艰辛的战斗场面,一个个牺牲的卫国将士,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不易,更能体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的重要。我们走到毛泽东主席于1939年12月21日写下的《纪念白求恩》一文的陈列墙前,刘晓贺老师带领我们齐声诵读全文,激昂沉痛的朗读声环绕在纪念馆中,文中的一字一句也内化深入了我们的心中,滋养了入学之初在内心埋下的学医的种子。
来到白求恩战地手术小庙,我作为本科生线上线下同频“重走白求恩路”主题教育情景党课的讲解员,讲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再到1938年白求恩来到晋察冀边区的抗战背景,同学们还原了白求恩医生在仅有五平米的小庙内手术的实景,战火炮灰中的小庙外排满了等待手术的伤员。狭小的空间、艰苦的环境更让我们被白求恩医生高尚的医德、精妙的医术以及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也体会到整个抗战历史的不易和艰辛。讲解结束,同学们谈了很多内心的感触,杨庆宇同学发出倡议:“我们应该在医学专业学习和生活中,刻苦钻研、一丝不苟,让白求恩精神永驻心中。”我激昂地重温了入党誓词和医学生誓言,那铮铮誓言回响在孙家庄小庙的山水间,告慰曾经奋战在这里的白求恩同志的英魂。当我宣誓时,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我,心中的责任感更重一分,使命感更强一分。我们更应牢记历史、不忘初心;作为一名白医学子的我,在二院每一个成长的时刻,我们都应该明确目标、脚踏实地,更加为努力成长为白求恩式好医生而奋斗!离开之时,实践队成员们还主动擦拭小庙门口的铭牌,经过纪念馆前刻有“弘扬白求恩精神”的石碑,也纷纷自发清理了杂草,被覆盖的石碑再一次显露出来,我想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就是一种传承,这种传承也恰恰体现在每一个细小而又有意义的行动中。
这次旅途穿越了两千公里,在我亲眼见到这座小庙的时候,它也见证着一代代白医学子的成长与进步,见证着白求恩精神在日积月累中发扬光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根”,我们的“根”在这座简陋却伟大的小庙中,我们的脚步,也将随着白求恩精神行至更光明的远方。
下午我们来到了王安镇中学为明天的支教活动做准备工作。我们沿着乡间的小路,来到了中学,眼前是一栋蓝白色的教学楼,上面写着“讲秩序有责任、做精细求超越”的校训,可以看出教学楼已经有一些老旧与斑驳。走进教室,二十几套木制的书桌和板凳摞在了教室的后面,我们打扫了教室、又将桌椅摆放整齐、精心设计了板报,集思广益,在黑板上布置了院徽、向日葵、枫叶……我们的共同参与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温暖与力量。我们也把本次支教的教具:《纪念白求恩》手册、各科教案、物理化学课实验用品和准备给同学们的30余份礼物都拿到了教室里。参与授课的同学们都有一些紧张,不断练习着课程预讲,同时也饱含期待,能够见到王安镇中学的小朋友们和他们一起交流。夜幕降临,我们带着满满的期待,等待明天的相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