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为落实吉林大学“三大工程”的战略部署,持续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助力研究生、住培生的成长,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吉大二院放射线科、胃肠外科、肝胆胰外科、肿瘤血液科联合举办多学科病例讨论会,旨在鼓励研究生、住培生就相关病例展开热烈讨论,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将来胜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病例讨论会在我院智慧教学中心举行,同时进行线上直播。吉大二院副院长王旻,研究生与培训教育部主任陈野、副主任马颖,放射线科主任刘建华,肝胆胰外科副主任林瑞新,肿瘤血液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沈卫章,放射线科副主任、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主任黄萨,胃肠外科副主任刘天舟,以及相关科室的教师和研究生踊跃参加教学活动。病例讨论会以研究生病例汇报、研究生自由发言讨论、研究生导师讲解答疑的模式开展。
本次病例讨论会由放射线科黄萨副主任主持,首先王旻副院长就本次活动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鼓励学生们利用这样的学习机会,锻炼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学院将会持续支持开展相关的活动,改进和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法。扩大学科交叉讨论的范围,助力研究生的成长。
活动中,首先结直肠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韩广达作为汇报人,向大家介绍了一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诊疗经过,重点介绍了患者的“结直肠癌引起梗阻的情况”和“患者相关其他检查结果”。然后放射线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武简匀对该患者的影像检查做了详细分析,并且在“结直肠癌的影像分期”“普美显对于肝转移瘤的影像诊断”等方面做了深入讨论。接着肝胆胰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周语对该患者的肝转移灶相关手术治疗做了详细分析,并且对“新老版本肝转移瘤诊疗指南”做了对比分析。随后血液肿瘤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何耀威对于改患者的肿瘤化疗方法做出了讨论,尤其深入阐明了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方法和意义。最后韩广达硕士对病例整体进行回顾分析。
病例讨论的环节中,放射线科2023级研究生新生李佳鹏就“淋巴结转移”问题提问,放射线科研究生武简匀就该问题,从“腹盆腔淋巴引流”和“淋巴结形态”的角度进行回答,放射线科副主任黄萨从“DWI序列的意义”角度进行阐述,放射线科主任刘建华又从“能谱CT、能谱曲线追溯来源”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引出“从临床问题引出科学问题,再从科学研究到解决临床问题”的角度对研究生的学术视野进行开拓和升华,胃肠外科副主任刘天舟就病例讨论过程中的小问题分析各学科研究生对待临床病例的不同思路和改进方法,同时对研究生在病例汇报过程中的姿势、状态角度帮助研究生提升教学水平。血液肿瘤科副主任沈卫章(主持工作)对于不同的化疗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辅导。
王旻副院长引导和启发研究生对该病例的其他治疗方式展开讨论,各学科研究生分别从不同角度尝试分析了这些较为有挑战度的问题。
最后,王旻副院长总结概括了本次教学活动。他表示此次病例讨论会对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诊疗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整个研讨会极富启发性和互动性,参会者们在研讨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该活动不仅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也加强了各科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医院多学科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建议各学科大力开展此类活动,将研究生多学科会诊教学的模式形成周期性的教学活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