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二院自强院区3号楼10楼,每天都会有一幕幕暖心的交流,神经外二科郭永川主任带领团队,对每一位术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帮助这些经历过脑部“大手术”的患者,加速术后康复。这些成功手术的背后,是不计其数的磨炼,还有对更高技艺的坚守。
重症脑积水患者 微创实现造瘘术
“抬起手让我看看,脚再动一动……”病床上73岁的贾大爷按照郭永川的指令,准确给出回应。“多亏了郭主任,老人现在恢复得挺好。”老人的家属感激地说。老人因为突发剧烈疼痛,检查后发现是脑积水,由于老人的年龄大,脑积水严重,手术难度很大,幸运的是,在微创技术下,郭永川通过脑室镜顺利完成了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巨大脑膜瘤患者 15小时手术保眼保命
一名48岁的外地患者,一只眼睛的视力越来越差,最后几近失明。多方就医后,在神经外二科郭永川主任这里找到了症结所在。经过详细检查,确诊这名患者得了鞍结节巨大脑膜瘤, “如果不立即手术,视力不仅永远丧失,还会危及生命。”郭永川介绍,鞍结节巨大脑膜瘤与视神经、动眼神经、双侧的颈内动脉等关系密切,肿瘤在生长的过程中已经将血管和神经包绕,因此切除肿瘤时,容易损伤到血管和神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致命危险。
狭路相逢勇者胜。精湛的技术给了郭永川主任强大的底气——不仅可以成功切除肿瘤,还能让患者有良好的愈后,术后有好的生活质量。
一切准备就绪后,一台长达15个小时的手术在郭永川和助手们的妙手下展开。
这是技术与体力的双重考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手术结束后,才感觉出身体的疲惫,手臂的僵硬。”复盘手术过程,郭永川对团队的配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让团队士气高涨,信心满满。
术后,患者几乎失明的视力恢复到0.8。“术后三个月,患者来复查时,自己从外地开车过来的。”这个结果,让郭永川露出满意的微笑。“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把患者救下,还要让患者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将损伤和后遗症降到最低,让病人回归社会,减少家庭、社会的负担,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加班”苦练内功 内镜下捡夹辣椒籽
这个努力的方向也让郭永川付出很多。手术台上,力度或轻或重,动作或快或慢,都将影响着手术的结果,这就要求外科医生必须有过硬的手上“功夫”。
(郭永川教授在家里练习内镜下“取辣椒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练成一双“巧手”,手术台下,郭永川要求自己和团队利用闲暇时间,“加班”苦练技术:给鸡翅血管做缝合、在内镜下捡夹辣椒籽、用高速磨钻剥生鸡蛋壳……
青椒取籽,这可不是我们日常食用青椒时候的取籽过程。在郭永川主任眼里,青椒已经成了“脑组织”,它里面的纹路是“神经组织”,青椒籽则是各种大小不一的“肿瘤”。练习时,郭永川紧盯内镜显示屏,一双柔软精致的手分别握着神经内镜与无创抓钳,将青椒内的白籽小心翼翼地夹起。整个过程看似容易,但是手腕或手臂的稍微抖动,都会让圆滚的白籽滑落。一颗、两颗、三颗……屏住呼吸,紧盯着屏幕开始操作。白籽就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十分精准地被挑出,随后,郭永川还要小心翼翼剪除青椒隔膜,这个过程,就是模拟垂体瘤微创手术。
郭永川表示,内镜操作是一门细活儿,需要全神贯注不间断练习。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就是要把练习当作实际的手术操作一样对待。
郭永川的左手与右手一样灵巧。他说,有些手术由于视野的问题,位置所限,切割、缝合得由左手来操作。“根据病人的情况,要让医生去适应病人,而不是让病人适应医生。”为锻炼左手,他故意用左手吃饭、干活儿,长此以往,右手能做的,左手一样能。
神经外科医生的工作是在生命禁区“动刀”,与死神抢生命。
这些年来,郭永川经常收到患者的感谢信息,有的时候,看见复查的患者健康地走到他身边,那种成就感更是难以言表。郭永川坦言,每次完成一台手术,最令他高兴的不是手术本身的成功,而是看到病人手术后的良好状态,能够正常回归生活和工作。这样一种信念和职责,也成为他从事神经外科的坚守,他已经坚守20余年,他还将坚守终身!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