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会祝贺。会上宣读了《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办关于表彰中国侨界杰出人物和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的决定》,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代表颁奖。我院党委书记柳克祥教授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柳克祥事迹
柳克祥,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吉林省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吉林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获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二届“国之名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金刀奖”,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吉林省政府津贴,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吉林大学十大白求恩名医等荣誉。
心系祖国,学成归来。
柳克祥教授于1993年留学日本,2000年获得日本秋田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作为日本国家公务员、文部科学省教官、秋田大学助理教授在日本工作5年。为了报效祖国,他毅然放弃了国外年薪超过百万人民币的优厚待遇及舒适的生活条件,甘愿拿不到在日本时二十分之一的工资,选择了回国工作。因为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报效祖国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2004年10月,作为吉林大学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他带着精湛的技术和一颗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回到了吉林大学,就职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05年1月,在他的带领下组建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仅用十几年的时间将被称为全国倒数第三的吉林省心血管外科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学科。学科现为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全国排名第12。
医术精湛,勇于创新。
柳克祥教授始终致力于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在大血管疾病、冠心病、房颤的外科治疗等多个领域,先后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心血管外科领域的空白,其中冠脉外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大血管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先后发明了11个新手术方法,这些新手术方法均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尤其是2020年5月被国际外科领域最高级别杂志Annals of Surgery(JCR 1区,IF=12.969)收录的文章,是我国心血管外科领域在此杂志上发表的首篇文章。一位外科医生能发明11个新手术方法,在中国心血管外科领域还没有先例,在中国外科领域也是极罕见的。
为了攻克心血管外科领域发病急、病情凶险、手术难度最大、致死率高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疾病,柳克祥教授始终坚持不懈,历时十余年,先后建立了吉林省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吉林省大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大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了吉林省大血管疾病综合诊疗平台,吉林省主动脉夹层流行病学数据库,主动脉夹层“8小时”诊疗绿色通道。针对主动脉夹层诊治体系及手术方法进行系列创新,先后发明了多种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新方法、手术材料及相关器械,构建了主动脉夹层综合诊疗体系。并在世界上率先开展小切口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率先在世界上采用浅低温脑体分离灌注保护方法及无输血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病人无需输血的奇迹,柳克祥教授带领的心外团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不用输血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团队。他创新的方法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在全国多个省市3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一系列发明创新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心血管外科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在终末期心脏病治疗方面,2006年自主完成吉林省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填补了吉林省的空白。
在冠脉外科治疗方面,发明了两个新手术方法,其成果在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等国际杂志上发表。率先在吉林省独立开展冠脉搭桥手术,其中90%以上手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成功率达99%以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在国内开展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手术、静脉桥序贯吻合搭桥手术及无输血冠脉搭桥手术,术中无输血率达95%,在全动脉冠脉搭桥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开展了搭桥同时行房颤、室间隔穿孔修补、二尖瓣置换、室壁瘤切除,左胸小切口微创搭桥等高难度手术。
在瓣膜病及心房纤颤治疗方面,2005年在国内率先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Ⅳ(Maze)手术治疗房颤,房颤的窦性心律转复率80%以上,居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开展了瓣膜置换或成形手术,多瓣膜联合置换手术等。200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重症复合型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频道做了专题采访和报道。
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方面,发明1个新手术方法。并开展了各种常见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及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其中患者最小年龄3个月,最小体重3公斤,手术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微创手术治疗方面,率先在世界上开展小切口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率先在东三省开展微创手术,包括小切口冠脉搭桥、心脏肿瘤摘除、瓣膜置换或成形手术等。率先在吉林省开展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左房粘液瘤摘除、三尖瓣成形、房间隔缺损修补等心脏手术;主动脉瓣介入(TAVI)手术;超声引导下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及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开展介入下胸降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覆膜支架腔内成形术(TEVAR)等。
培养人才,桃李芬芳。
柳克祥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面对吉林省心血管外科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步培养后备力量。他注重典型培养,为青年教师争取各种继续教育、进修学习的机会,逐渐建设师资队伍。他“手把手”师傅带徒弟,为学科也为学校培育了一批德才兼修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善于因材施教,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及动手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努力为学生搭建国内外交流学习和实践的平台。迄今为止,共培养了博士研究生32人,硕士研究生43人。不仅在本单位建立了一支梯队合理、训练有素、业务精湛的心外科团队,他培养的学生更在国内心血管外科领军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桂林市人民医院等全国各个地区医院工作。他们现已成为了科室的骨干,有的已经成为了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有的成为医院的副院长。
妙手仁心,治病救困。
吉林省境内有着大量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但有很多家庭因经济问题无法为自己孩子提供治疗所需的费用,也使一些孩子因此成为了弃婴,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柳克祥教授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从2007年起,带领团队率先与慈善基金会合作,对全省城乡贫困家庭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进行免费救助,至今共救助了1200余名患儿,为吉林省的慈善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抗击新冠,身先士卒。
2020年1月末,在新冠疫情最严重时期,他带领团队坚守岗位,一方面进行严密地疫情防控,一方面积极地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他在国内率先身着防护服救治患者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2021年1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检测出4例新冠核酸阳性人员,面对突发疫情,他领导二院及时应对精准防控,确保全院医患零感染,二院的处理经验成为了全省预防院内感染的白皮书。同时,派出三批756人支援长春市核酸采集,派出四批医疗队186人赴通化市支援。同年9月,哈尔滨市疫情升级,他领导二院再次率先派出136人医疗队紧急赴哈尔滨市支援核酸检测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
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期间,他领导二院组织派出医务人员共计1383人,支援2053人次,支援队伍68批次。他坚持每日巡查,亲自部署工作,确保医院门诊、急诊始终保持开放状态。在他的领导下,吉大二院是吉林省唯一一家24小时无停诊的医院,切实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没有拒绝诊治任何一名患者,充分保障了病人的就医需求。并且全力完成了省内支援、院内防控和医疗救治三大主线任务。同时,他率领心外团队完成急危重及疑难心血管手术200余例,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80余例。疫情期间紧急冠脉搭桥手术抢救急性心梗的抗疫医护人员,紧急抢救突发心脏病的孕妇,多学科联合手术治疗巨大罕见复杂腹部、下腔静脉和心脏肿瘤患者等事迹被新华社、工人日报、中国新闻网、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2022年末,他领导二院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新院搬迁工作。在放开新冠管控后,他带领二院在全国率先实行“全院一盘棋”,“全院一床”的管理模式,高效率完成新冠重症患者救治,同时也缓解了吉林省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医疗挤兑危机。
科教并进,成果丰硕。
柳克祥教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40余项;承担教学改革项目5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作为参与单位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等科技项目8项;领导建设省级研究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获国家专利5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2项,吉林大学医疗成果奖16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吉林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32人,硕士研究生43人。
柳克祥教授以爱国之心,精湛医术和无私大爱充分诠释了一名医者的使命与担当,为“健康中国”,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