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毕业实习生对肺血栓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治疗规范的学习,引领学生对血栓进行多维度思考,提高多科室之间的学术交流素养,4月25日,内科教研室召开第三期“临床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展示”学研会议。会议特邀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马忠森老师、血管外科高波老师、心血管内科李扬雪老师、神经内科毛西京老师,以及检验科赵凤莲老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闫冰迪老师主持。
闫冰迪老师表示,血栓是一种常见且可能致命的疾病,尤其对于临床中出现肺血栓的患者,及时发现并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因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的产生机制不同,其治疗方式也存在差异。
本次会议对此展开深入探讨,旨在对参与会议的毕业实习生进行更深刻的临床教学,多科室的探讨在加深纵向的知识理论深度的同时,也提供了不同学科横向的诊疗观念,实现了临床上对于血栓“纵横交织”的思维碰撞以及大医精诚的教育理念。
学研会上,临床19级5+3和五年制实习生们讲述了静脉血栓与动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与诊断、治疗过程。
马忠森老师讲述了吉大二院第一例肺血栓的诊断,以及二十年的时间里,全国医学工作者对于肺血栓不断加深的认识和不断更新的诊治过程,肺血栓“从无到有”的建立与完善,更代表着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在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一步一步走向国际前沿。“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马老师教导实习生重在积累,“医生的经验就是一个又一个病例累积出来的。”
高波老师讲述了在血管外科领域血栓的手术治疗以及溶栓治疗,以及相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作为本次参与会议的唯一一位外科医生,高老师从操作和实践的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血栓的处理和预后的学习,以及讲述了随着科技的创新和医疗的进步,血栓手术的变化,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和时间大大减少。
李扬雪老师提出了学生讲解内容与实际临床工作上的一些差异,讲述动脉与静脉血管管壁和血栓的组胚与病理角度的组织结构的差别、抗凝和抗板的选择以及不同病灶处溶栓的差异。引领学生们深刻领悟到了从“纸上谈兵”到“知行合一”实践积累经验的重要性。
毛西京老师讲述了在脑中动脉与静脉产生血栓的机制与治疗,通过管壁成像在对血栓“追本溯源”后针对不同结构的栓子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脑血栓不同的抗凝时间窗,以及抗凝chads评分表和出血表的使用。毛西京老师和李扬雪老师在心和脑疾病中对于血栓治疗的探讨,更生动的展现了疾病与治疗中的殊途同归。
赵凤莲老师从病理生理学以及分子学角度深刻讲述了血栓形成的“凝血瀑布学说”,以及对应机制的医学检验靶点和多种药物的治疗靶点,与各位老师们探讨了具体在临床治疗中的药物用量检测靶点以及不同药物的靶点敏感度的差异。“我又回到了从前战斗的地方”,赵凤莲老师说曾跟随马老师实习,如今又回到了这里教授实习学生。
此次关于血栓学研会议的圆满召开,不仅为参与会议的临床实习生和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教学和交流的平台,更从不同角度的学术碰撞中点燃了医学教育完整思维逻辑的火花,同时,也是一场生动的思想教育课,以真实又朴实的方式悄然洗刷了学生们的心灵,使学生们从一个小小的又举足轻重的领域感受到医学的发展与医术的大医精诚,激励新一代医者致力于传承白求恩精神,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