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报道)11月2日至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CSTCVS)隆重召开。我院副院长、心血管外科教授柳克祥带领团队应邀参加了会议。
大会以心血管外科、胸外科、体外循环和重症监护为主,交叉学科为辅,就各亚学科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新进展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大会还专设了三个联合会场,邀请包括 STS、EACTS 等专业组织及国内外胸心血管外科的领袖和专家,共同交流和展示学科各领域近几年所取得的成绩,探讨和展望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
我院心血管外科三人受邀做大会发言,六篇文章做壁报展示。柳克祥教授、李丹教授、张艺馨医生在大会发言中分别从大血管疾病治疗,心血管外科重症疾病围术期管理,心肌保护的基础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我院在心血管外科领域中开展的新技术,取得的新成绩。
心血管外科柳克祥主任着重介绍了无输血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目前临床上发病急,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手术治疗,发病48小时之内的死亡率达50%,一周之内的死亡率高达70%。其手术操作复杂,手术难度及风险非常大,术中出血是此类手术最大的难点。虽然国内有少数大型心血管中心可独立开展此项手术,但是术中需要输注几千甚至上万毫升血液,这也成为了该项手术难以攻克的一个难题。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我院心血管外科柳克祥主任从2009年起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式进行了多次技术改良,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手术术式。新术式在简化了手术繁琐程序的同时避免了术中吻合口出血,从而使主动脉夹层无输血手术成为了可能。在改良手术术式的同时,着重培养并加强整个医疗团队的无输血意识,包括:心血管外科医生、ICU医生、体外循环师、麻醉医生等。而今,我院心血管外科医疗组是国内唯一一个能够在此领域开展手术中无输血的团队,且无输血率达80%,最终无输血率达到60%。本次大会,我院柳克祥教授重点介绍了这项技术的应用与经验,得到了业界同仁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李丹主任在会上重点探讨了VA- ECMO在心血管外科围术期的应用。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xtracorporeal membraneoxy-genation)的英文简称,它是目前国内能使用的唯一的心脏辅助装置。ECMO技术代表了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我院心血管外科从2007开始使用此技术救治重症心脏病病人,是我国最早开展此项技术的团队之一,至今保持着国内最高的脱机率和救治成功率。今年心血管外科成功利用ECMO技术救治了一名 30个月大,体重仅12公斤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这一病例刷新了我省应用ECMO患者的最低体重和最小年龄的纪录。李丹主任在本次大会上详细介绍了应用ECMO技术救治危重症病人的关键因素及方法,分享了我院使用该项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成功经验,她的发言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与会同仁的认可与好评。
张艺馨医生介绍了GDF-15的过表达通过Foxo3a信号通路在心脏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的研究。该研究探究了GDF-15过表达对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发现了Foxo3a这一全新的GDF-15的信号通路,为临床心脏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提供新的研究靶点。这一研究未来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将会降低心脏的损伤,提高心脏移植成功率。
目前,我院心血管外科已在手术难度、围术期管理及心肌保护相关基础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